[发明专利]聚生离褶伞的菌床培养物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1156.7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0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河合高志;日下部克彦;喜多昭彦;加藤郁之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生物工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郭文洁;孙秀武 |
地址: | 日本滋贺***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生离褶伞 培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聚生离褶伞(ホンシメジ;Lyophyllum shimeji)菌床栽培的聚生离褶伞的菌床培养物。
背景技术
聚生离褶伞是10月中旬在枹栎林(Quercus serrata)或枹栎林·红松混生林的地上产生的蘑菇,正如“闻则松茸,食则玉蕈”所称道那样,它与日本松茸并列,在日本的食用蘑菇当中被誉为最高级蘑菇。近年来,确立了一种菌床栽培方法:金针菇、平菇、滑菇、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舞茸等食用蘑菇主要使用混合有锯末和米糠·麦麸等营养源的培养基进行人工栽培,在1年之中与季节无关,可以稳定地收获蘑菇。由于聚生离褶伞也是非常美味的蘑菇,因此,其人工栽培方法的确立备受期待,但相对于上述金针菇等木材腐朽菌,聚生离褶伞为菌根菌,因此,人工菌床栽培困难。
滋贺县森林中心的太田在该聚生离褶伞的人工菌床栽培中首次成功。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使用了麦类的聚生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使用了麦类的培养基中产生聚生离褶伞子实体的实验。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泥炭藓为基材、使用添加有淀粉等的培养基的菌根菌的菌丝培养方法,同发明人等在非专利文献2中报道了以泥炭藓为基材、在添加有淀粉等的培养基中产生聚生离褶伞子实体的实验。
但是,专利文献1的发明人等的方法中,培养基中使用的麦类价格昂贵,因此,培养基成本升高。另外,专利文献2的发明人等的方法产生的子实体的收获量低,因此,迄今还达不到商业生产水平。
近年来,公开有各种以聚生离褶伞的商业栽培为目的的聚生离褶伞的栽培方法。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聚生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及使用了该培养基的聚生离褶伞的栽培方法,所述聚生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的特征在于,含有黍亚科植物。另外,专利文献4中公开有一种聚生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至少含有玉米粉和阔叶树的锯末的混合培养基,在水湿润状态下于该混合培养基上接种聚生离褶伞的菌丝,在3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培养,由此产生子实体。
专利文献5中公开有一种聚生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聚生离褶伞的栽培方法中,通过在水湿润状态下接种聚生离褶伞的菌丝并进行培养,对可以产生子实体的培养基添加混合粉碎好的牡蛎壳,且将培养基的pH调整至不超过7的范围。
专利文献6中公开有一种聚生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培养基,使用在含有玉米及锯末的培养基上添加混合少量的麦类和/或米类而制备成的混合培养基,在该混合培养基上水湿润状态下接种培养聚生离褶伞后,产生子实体。
专利文献1中,在其实施例中,在23℃下培养聚生离褶伞菌株70天后,将温度下降到15℃,检查是否形成子实体原基。另外,通过用泥煤覆盖培养基表面,使子实体形成率上升。另外,非专利文献1中,在22℃的培养工序中菌丝蔓延时,在培养基上加1cm厚度的泥煤,其后进一步培养2周,培养结束后转移到15℃的发生室中,产生子实体。
非专利文献2中,在培养基上接种聚生离褶伞菌株后,在23℃下使培养基培养·成熟。然后,在16℃的发生室中进行发生操作,在其13~15天后看到子实体原基的形成。
专利文献3中,作为瓶栽培方法,公开有培养基制备、装瓶、灭菌、接种、培养、出芽、生长发育、收获的各工序,在培养后的出芽工序中使子实体原基形成。另外,其实施例在红玉土覆盖下进行出芽工序。
专利文献4中,在其实施例中,在23℃下培养聚生离褶伞菌株60天后,用鹿沼土覆盖培养基上面。进一步培养7天后,转移到15℃的发生室中,促使子实体的产生。
在专利文献5中,在其实施例中,在23℃下培养聚生离褶伞菌株70天后,转移到15℃的发生室中。然后,在小的子实体出现时去掉菌盖,至子实体的伞(キヤツプ)打开的成长的阶段收获。
专利文献6中,在其实施例中,在23℃下培养聚生离褶伞菌株55天后,用鹿沼土覆盖培养基上面,进一步培养10天后,转移到15℃的发生室中,促使子实体产生。
[专利文献1]特开平07-1158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06-1536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0-106752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2-247917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5-27585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7-54044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日本菌学会报、第39卷、第13~20页、1998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生物工程株式会社,未经宝生物工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11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机泡沫体
- 下一篇:具有优良外观的人工指甲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