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与介质导波耦合结构及在传感上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6418.0 | 申请日: | 2008-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6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刘仿;万锐媛;黄翊东;冯雪;张巍;彭江德;大西大;丹羽大介;三浦羲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罗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24 | 分类号: | G02B6/24;G02B6/27;G01N21/45;G01N21/55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短程 表面 等离子体 介质 导波 耦合 结构 传感 应用 | ||
1.一种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与普通介质导波混合耦合结构,其 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结构包括:
介质衬底层;位于该介质衬底层上的介质波导层,其折射率大于 介质衬底层的折射率;位于该介质波导层上的耦合匹配层,其折射率 小于介质波导层的折射率;以及形成于该耦合匹配层上的、用于传导 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的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导部分,其包括由下往上 依次形成的介质缓冲层、金属层和介质覆盖层;所述金属层的厚度介 于10nm-100nm,使得金属层上下表面的表面等离子波发生耦合,生 成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其中,该介质波导层的折射率的选择使得该 介质波导TM偏振态的基模的等效折射率与该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的 等效折射率相等;所述介质波导TM偏振态模式与短程表面等离子体 波发生耦合,所述耦合长度为10μm-2000μm,所述耦合匹配层和所述 介质缓冲层的总厚度大于使介质波导与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耦合发 生截止的临界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与普通介质导波混合 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为金、银、铝、铜、铁、铬、镍、 钛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的合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与普通介质导波混 合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波导层的折射率为1.2-3.8,厚度 为10nm-5000nm;所述耦合匹配层的厚度为0.01μm-10μm,折射率为 1.2-3.8;所述介质缓冲层的厚度为10nm-5000nm,折射率为1.0-3.8; 所述介质覆盖层的折射率为1.0-3.8。
4.应用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混合耦合结构的混合起偏器, 其特征在于,当TM、TE偏振态混合输入光从该介质波导层端面射 入时,TM波与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发生能量耦合而衰减,输出波为 TE偏振波。
5.应用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混合耦合结构的TM偏振调 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覆盖层采用电光介质材料,其上覆盖金 膜组成的电极,在电极和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导部分中的金属层间加 调制电压,进而对介质波导的功率输出进行调制以实现TM偏振光的 调制。
6.应用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混合耦合结构的超薄层物质 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覆盖层为被探测层,其厚度薄至使用 波长的1/15至500微米,当介质覆盖层折射率发生变化时,介质波 导TM模式和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的耦合效率发生改变,通过测定介 质波导输出功率的变化来检测所述介质覆盖层折射率的变化。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介质覆盖层折射 率的微小变化包括由生物反应或是物理、化学作用引起的折射率微小 变化。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通过调整所述介 质缓冲层折射率和厚度来调节所能探测的该介质覆盖层的折射率范 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罗姆公司,未经清华大学;罗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641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