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氧鼻罩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6043.8 | 申请日: | 200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4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邓培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培友 |
主分类号: | A61M16/06 | 分类号: | A61M16/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600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氧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一种能提高患者吸氧浓度的吸氧鼻罩,尤其是能提高正常环境下而非高压环境下的吸氧浓度。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帮助患者吸氧的工具有:
1、鼻导管或鼻塞给氧法:该法是用软导管从鼻腔插至咽软腭水平,或用塑料鼻塞置于一侧鼻前庭给氧,此法简便实用,临床最常用。此法缺点是吸氧浓度不稳定,易受潮气量大小及呼吸频率的影响,如潮气量大,频率慢,则吸入氧浓度高,反之则低,张口呼吸亦可使吸氧浓度下降。另外,氧流量过大时易对鼻粘膜产生刺激,患者常不耐受,医用胶布固定吸氧管时,如果长时间应用,患者易对胶布产生接触性皮炎而影响使用。2、面罩给氧法:该法是用胶质口鼻罩给氧,氧浓度固定,比导管给氧舒服,但死腔大,耗氧量多,常用面罩有如下几种:(1)简单面罩;(2)文秋里面罩;(3)部分重复呼吸面罩;(4)非重复呼吸面罩,即活瓣面罩。3、氧帐:在氧帐中可控制温度、湿度、氧浓度,并能将空气过滤消毒,但由于设备较复杂,价格贵,且护理较困难,临床较少应用。4、呼吸器供氧:采用经口或鼻导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连接呼吸器给氧,常用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抢救,由于采用机械通气,给氧浓度不受限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吸氧工具不能兼顾提高吸氧浓度与设备造价昂贵之间的矛盾,提高患者吸氧舒适度与操作复杂、护理难度大之间的矛盾,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增加吸氧浓度的吸氧鼻罩,该吸氧鼻罩既有增加患者吸氧浓度的优点,又有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使用方便、舒适的优点。
本发明创造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人呼气时,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排出吸氧鼻罩外,在人吸气时,吸入的气体绝大部分来自于储氧室中的高浓度氧气。
具体描述是:氧气导管、储氧室、氧气阀门、通气管和鼻头连接(鼻尖、鼻翼和双鼻孔,在这里我们统称为鼻头),高浓度的氧气不直接进于鼻腔,而是先在储氧室储存,在人吸气和呼吸间停期间氧气阀门打开,通过氧气阀门、通气管再进入鼻腔,由于在人吸气期间,空气阀门始终关闭,外界空气不得进入通气管,因此人在吸气时,吸入的气体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储氧室里的高浓度氧气。空气阀门的打开与关闭取决于阀门内外压力的大小,当通气管内压力大于外界空气压力时,阀门打开;当通气管内压力小于外界空气压力时,阀门关闭。通气管长度和管内径大小可影响通气管内气体对空气阀门的压力,进而影响空气阀门打开与关闭的灵敏度,通气管的长度最好在1—5厘米之间,外口内径最好小于内口内径。空气阀门、通气管和鼻头连接,在人呼气期间,空气阀门打开,氧气阀门由于气体动力原因而关闭或不全关闭,人呼出的低氧浓度气体绝大部分被排出到吸氧鼻罩外空气中。氧气阀门具有单方向打开、关闭效应,氧气阀门盖只能向通气管内打开,人在呼气时,呼出的气流可将阀门关闭或不全关闭。如此,在保证通气管内口与鼻头紧密接触、密不透气的前提下,人通过吸氧鼻罩吸入的将是高浓度未被稀释的氧气,而呼出的低浓度氧气则几乎全部被排出吸氧鼻罩外空气中。
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吸氧鼻罩吸氧的过程中,人吸入的气体几乎全部来自于氧气导管中的高浓度氧气,而呼出的气体几乎全部被排出吸氧鼻罩外空气中,进而节约了氧气使用量,提高了吸氧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进一步说明。
图1是吸氧鼻罩位置图
图2是吸氧鼻罩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空气阀门构造简图
图4是氧气阀门构造简图
图中1.氧气导管,2.氧气导管弹性固定带,3.吸氧鼻罩弹性固定带,4.吸氧鼻罩,5.氧气,6.储氧室,7.氧气阀门,8.通气管,9.空气阀门,10.通气管外口,11.鼻唇沟,12.通气管内口,13.鼻头,14.鼻梁,15.空气阀门盖弹性牵拉带,16.空气阀门盖,17.通气管外口边缘,18.空气阀门口,19.氧气阀门盖,20.氧气阀门盖转动轴,21.氧气阀门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2中,氧气导管(1)、储氧室(6)、通气管(8)顺序连接,空气阀门(9)位于通气管外口(10),通气管内口(12)与鼻头(13)紧密接触,密不透气,氧气阀门(7)在通气管壁上,通气管(8)位于储氧室(6)内,被储氧室(6)环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培友,未经邓培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60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径赛项目智能测试系统
- 下一篇:胰岛素笔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