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紧套筒和分度装置的夹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2316.1 | 申请日: | 200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9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辰田好教 | 申请(专利权)人: |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Q16/02 | 分类号: | B23Q16/02;B23Q16/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敬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紧 套筒 分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床所使用的分度装置的夹紧装置及用作该夹紧装置的一部 分的夹紧套筒。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分度装置,公开的有包括具有中央通孔的底座(机架),将旋 转体可旋转地支撑在底座的内侧的工作台,以及介于工作的外侧旋转轴和底座 之间的夹紧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3181号公报)。
这种夹紧装置由夹紧部件(夹紧套筒),和使夹紧部件变形的液压回路(变 形力产生机构)构成。夹紧部件具有薄壁部的夹紧部,其断面做成コ字形,将 环状的液压室形成在夹紧部的外侧。夹紧部件由于其夹紧部为筒状并将其内表 面做成摩擦面,因而,在夹紧时对液压室施加液压而使夹紧部弯曲并夹持外侧 旋转轴。
然而,夹紧部由于使其内表面与外侧旋转轴摩擦,利用这种摩擦来进行夹 持,因而在使用过程中薄壁的夹紧部会因长期疲劳而有时产生龟裂。于是,由 于夹紧部是通过对其外侧的液压室施加液压而进行夹紧,因而,会从龟裂处漏 油而使摩擦力随之急剧地下降,不能得到足够的夹紧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考虑到上述实际情况而进行开发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夹 紧部产生龟裂也能持续地保持夹紧力的夹紧套筒和夹紧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以具有如下部件的夹紧套筒为前提:配置在 旋转体和机架之间的环状空间中的圆筒部,在圆筒部的内圆周部或外圆周部中 设置在与旋转体相对的圆周部分的夹紧面,在与设置夹紧面的圆筒部的圆周部 分相反一侧的圆周部分沿着圆周方向连续地设置的环状槽,由夹紧面和环状槽 的底面画定的薄壁部,设置于圆筒部的一端部的向机架的固定部。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特征是,在圆筒部的另一端部设有承受施加在轴线方 向上的压缩方向或拉伸方向的力的变形力作用部;在假定旋转体的被夹紧面为 与轴线平行的面的情况下,薄壁部的形状形成为,上述轴线方向的截面的壁厚 的中间点的轨迹,即轴线方向的整个区域的中间线呈满足第一条件的形状;第 一条件是:将上述中间线分为在轴线方向上进行5等分的5个区域,将5个区 域从中央向端部定为中央区域、中间区域、端部区域,形成在旋转体半径方向 上将各区域内的中间线进行了平均的平均轨迹,各区域的平均轨迹与旋转体的 被夹紧面的距离按照中央区域、中间区域、端部区域的顺序增大。
所谓“在假定旋转体的被夹紧面与轴线方向平行的场合”是指假定一般的 被夹紧面的形状的场合。
薄壁部虽然可以是5个区域的中间线的旋转体半径方向的变化量以在整 个区域均匀地形成等方式来形成轴线方向整个区域的中间线,但为了使薄壁部 很容易地变形,最好按第二方案的发明进行。即,薄壁部的形状形成为轴线方 向的整个区域的中间线满足第二条件的形状,第二条件是:5个区域的中间线 的旋转体半径方向的变化量按照中央区域、中间区域、端部区域的顺序增大。
薄壁部的轴线方向的整个区域的中间线虽然可以是具有角部的形态,但变 形时的应力则容易集中到角部。因此,为了避免应力集中而提高耐久性,最好 按第三方案的发明进行。即,环状槽的底面或夹紧面设置成使薄壁部的轴线方 向的整个区域的中间线呈整体连续的曲线形状。
环状槽的底面虽然可以是平面,但为了使薄壁部很容易地变形,最好按第 四方案的发明设置成使环状槽的底面随着从薄壁部的两端朝向中心而靠近旋 转体的被夹紧面。
夹紧面虽然可以是平面,但为了使薄壁部很容易地变形,最好按第五方案 的发明设置成环状槽的底面随着从薄壁部的两端朝向中心而靠近旋转体的被 夹紧面。
薄壁部虽然可以是连接圆筒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圆周的形态,但为了变形容 易,最好按第六方案的发明,在薄壁部上在圆周方向隔着间隔设有多个狭缝。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和第八方案的分度装置的夹紧装置,以由容纳在旋转体 和机架之间的环状空间中的夹紧套筒和对夹紧套筒作用力的变形力产生机构 构成,夹紧套筒具有:配置在环状空间中的圆筒部,在圆筒部的内圆周部或外 圆周部中设置在与旋转体相对的圆周部分的夹紧面,在与设置夹紧面的圆筒部 的圆周部分相反一侧的圆周部分沿着圆周方向连续地设置的环状槽,由夹紧面 和环状槽的底面画定的薄壁部,设置于圆筒部的一端部的向机架的固定部为前 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23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改进二尖瓣功能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活性材料的纳米级颗粒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