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0960.5 | 申请日: | 200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4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郑荣起;刘志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12 | 分类号: | E05F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泰;朱成蓉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盖板 开启 弹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尤其是用于商用车或客车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商用车和客车而言,由于受造型的限制发动机一般布置在车内。目前现有的此类车型的发动机布置在驾驶员座椅附近,其中发动机舱左盖板安排在司机座椅下面,因此开启发动机舱左盖板进行维修操作时非常吃力。在现有的乘用车中,发动机盖和行李舱,或者后背门的开启中也存在有同样的问题,安装气弹簧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针对发动机布置在车内的情况而言,它的布置空间一般很有限,发动机盖板处设计空间也十分狭小,无法提供布置气弹簧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其解决汽车发动机舱盖板不易打开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方案:一种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包括开启弹簧上板、开启弹簧中心轴、开启弹簧下板、弹簧限位板、开启弹簧。所述开启弹簧安装在弹簧上下板之间,其中开启弹簧一端钩紧在开启弹簧上板上,开启弹簧另一端卡在开启弹簧中心轴的中心孔里面。
还包括开启弹簧臂B,所述开启弹簧中心轴的一端通过螺母与开启弹簧臂B连接,另一端部穿过弹簧下板与弹簧限位板连接。
该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装置结构简单、节省空间、开启力小,适用于商用车或者客车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具体来说:与气弹簧相比,该装置整体尺寸非常小,在车内很容易布置,并且发动机盖板在打开卡扣后能自动翻转5°±2°,同时开启弹簧可以提供一个很大的力矩,在人们操作时只需要用很小的力就可以开启发动机盖板,在本装置中中心轴旋转角度≥85°。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本发明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中开启弹簧的正面视图;
图4是本发明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中开启弹簧中心轴的正面视图;
图5是本发明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的发动机盖板闭合时的状态视图;
图6是本发明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弹簧装置的发动机盖板开启到最大状态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开启弹簧上板;2、开启弹簧中心轴;3、开启弹簧下板;4、弹簧限位板;5、开启弹簧;A、弹簧限位板的限位凸台;B、开启弹簧臂;C、开启弹簧臂的限位凸台;D、开启弹簧臂的限位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和图2中所示,本发明主要由开启弹簧上板1、开启弹簧中心轴2、开启弹簧下板3、弹簧限位板4、开启弹簧5组成。开启弹簧5安装在弹簧上下板1、3之间,其中开启弹簧5一端钩紧在开启弹簧上板1上,开启弹簧5另一端卡在开启弹簧中心轴2的中心孔里面,这样弹簧的两端就被固定住了;所述开启弹簧5的为蜗卷形扭转弹簧。开启弹簧中心轴2的一端通过螺母与开启弹簧臂B连接,另一端部伸出弹簧下板3与弹簧限位板4连接,开启弹簧臂B的另一端与发动机盖板相连。弹簧限位板4的尖头部分卡入弹簧限位板的限位凸台A中,起限位作用。当打开卡扣时发动机盖板自动翻转5°±2°,随后人工操纵开启弹簧臂B通过开启弹簧中心轴2带动开启弹簧5做以弹簧中心轴2为轴心的旋转运动时,弹簧限位板4就保证了开启弹簧中心轴2的正确位置,达到了限位的目的;整个操作过程通过开启弹簧的伸缩及限位装置实现了发动机盖板的开启。另外,在开启弹簧臂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开启弹簧上板1自身的限位凸台C、D,实现开启弹簧臂的限位,最终实现安全可靠的目的。
图4是发动机盖板闭合时的状态,此时弹簧处于工作行程的最大力矩状态,当发动机盖板,包括司机座椅,沿着箭头方向在开启过程中做旋转运动时,弹簧的力矩慢慢变小,此时如图五所示,发动机盖板,包括司机座椅,所产生的力矩也同时慢慢变小,直至发动机盖板开启到最大状态,,此力矩与弹簧的力矩方向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09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