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氟利昂的再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6362.0 | 申请日: | 2008-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4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诚;水野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浅田股份有限公司;国立大学法人丰桥技术科学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45/00 | 分类号: | F25B45/00;B03C3/34;B03C3/38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少东;高龙鑫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氟利昂 再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除去回收氟利昂中所包含的油分等杂质的氟利昂的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排放至大气中的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所以回收使用完的氟利昂并进行分解处理,或者在对回收后的氟利昂进行除去冷冻机油和水分等杂质的处理后,进行再利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氟利昂再生装置,其在加工阶段中途配置热水加热装置、油分离器、压缩机、冷却器、再生氟利昂储气瓶(bombe)、过滤干燥器,从而将回收氟利昂精炼成再生氟利昂,其中,所述热水加热装置用于对填充有回收氟利昂的回收氟利昂储气瓶进行加热,所述油分离器用于将气化后的氟利昂中所含有的油分分离,所述压缩机用于压缩将油分分离后的氟利昂,所述冷却器使压缩后的氟利昂冷却并液化,所述再生氟利昂储气瓶用于填充液化后的氟利昂,所述过滤干燥器用于除去氟利昂中所含有的水分。
顺便说一下,由于氟利昂沸点低,相比回收氟利昂中含有的杂质即油分和水分更先气化,所以仅通过气化就能够除去大部分的油分和水分,但是不能够除去气化后的氟利昂中所含有的微量的油雾和水分。
在如上述的氟利昂再生装置那样的简易再生装置中,通过油分离器除去氟利昂中所含有的油分,通过过滤干燥器除去水分,但是,由于通过1次的处理不能够充分地除去油分和水分,所以要实施两次相同的处理,从而存在再生时间变长的缺点。另外,因油分离器、冷却器和过滤干燥器等的存在,使再生装置大型化,从而需要宽敞的设置空间。
鉴于这样的现状,本申请人开发并提出了专利文献2所示的利用电集尘装置的新的方式的氟利昂再生装置。该氟利昂再生装置为如下结构:通过使包含油分(油雾)等杂质的气化后的回收氟利昂通过缠绕为螺旋状的四氟乙烯树脂制管(tube)内,从而利用摩擦作用使杂质带电,然后通过使该带电的杂质附着在电集尘装置的集尘电极上来进行除去,从而再生氟利昂。此后,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发现,若氟利昂中的杂质的带电量增加,则杂质的除去处理变得更容易,而在集尘电极上施加约2kv的电压,但是若能够使用比该电压低的电压,则能够提高安全性。因此,提出采用相关点改良后的新的装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1-265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7-1443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氟利昂中的杂质的除去率高、更小型且使安全性提高的氟利昂的再生装置。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连接回收氟利昂用储气瓶的气体出口和电集尘装置的气体流入口的第一管路上安装针型阀,并且,该电集尘装置的气体排出口和冷凝器的入口相连接,该冷凝器的出口和再生氟利昂用储气瓶的液体出入口相连接,通过使从所述回收氟利昂用储气瓶排出的气化后的回收氟利昂一边与针型阀的针碰撞一边通过所述针型阀内的狭窄的通路,从而通过摩擦作用使该氟利昂中所包含的杂质带电,通过所述电集尘装置除去该带电的杂质,并将通过所述冷凝器从气体状态再次被液化的氟利昂收容在再生氟利昂用储气瓶中。
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氟利昂的再生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收氟利昂用储气瓶的储气瓶主体上具有加热器装置。
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氟利昂的再生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所述电集尘装置和冷凝器的第二管路上安装有压缩机。
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氟利昂的再生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连接所述冷凝器和再生氟利昂用储气瓶的第三管路上安装有用于除去氟利昂中所包含的水分的过滤器。
(技术方案1的发明)
该氟利昂的再生装置通过使气化后的回收氟利昂中所包含的油分(油雾)等杂质一边与针型阀的针碰撞一边通过该阀的狭窄的通路,从而在该杂质上生成较多的带电量,能够通过电集尘装置短时间且高效地除去杂质。另外,在该装置中,与现有的使用线圈形状的四氟乙烯树脂制管的氟利昂再生装置相比,通过采用针型阀使带电量约变为30倍,因此电集尘装置的使用电压降低为现有的1/2左右,并且电源部变得小型化且价格低,总体上看整个装置变得小型化且安全性被提高。
(技术方案2的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浅田股份有限公司;国立大学法人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未经浅田股份有限公司;国立大学法人丰桥技术科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63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