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波导路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光波导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5237.8 | 申请日: | 200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0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程野将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6/13 | 分类号: | G02B6/13;G02B6/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导 装置 制造 方法 以及 由此 获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光通信、光信息处理、其它一般光学 中广泛应用的光波导路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光波 导路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光波导路装置通过光波导路传播从发光元件发出 的光,相反,使受光元件接收由光波导路传播来的光,从而 进行光耦合(optical coupling),例如图8所示构造。该光波 导路装置包括光波导路,该光波导路由在基板1上设置固定的 发光元件2、下敷层3、芯层4和上敷层5构成,按照箭头所示 传播光。
在上述光波导路装置中,为了降低光耦合损失,需要准 确地将发光元件2的光轴和芯层4的光轴的位置对合,在与光 轴正交的2个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进行严格的位置调 整。但是,在上述位置调整中需要特殊的构件,或者在该位 置调整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劳力,因此,存在组装成本变 高的问题。
因此,例如,公示有一种包括对位标记的光波导路组件, 该对位标记在距离受发光元件的受发光部规定距离的位置反 射或者吸收位置调整用光(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34444号公报
采用上述光波导路组件虽然具有在位置调整中不需要使 用特殊构件的优点,但是,仍然需要将受发光元件的对位标 记作为记号进行位置调整,因此,无法解决对位所需的时间 和劳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能够简单且准确地对受发光元件的光轴与光波导路的光轴的 位置对合,能够缩短制造时间的优秀的光波导路装置制造方 法以及由此获得的光波导路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 光波导路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基板上表面形成下敷层 的工序;跨越上述下敷层上表面以及基板上表面的受发光元 件设置预定部而形成芯形成材料层的工序;使上述芯形成材 料层局部固化,通过去除未固化部分形成包括光入射面或光 射出面的芯层,同时形成受发光元件设置用的左右方向对位 用导向部的工序;沿着上述左右方向对位用导向部,在基板 上设置受发光元件的工序。
另外,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特别在于提供一种装置的制 造方法,其中包括:用树脂密封在上述基板上设置的受发光 元件、芯层的至少光入射面或者光射出面,从而形成光传播 层的工序;第3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光波导路装置的制造方 法,使用与上述芯形成材料相同的材料进行上述树脂密封。
而且,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上述第1 技术方案中的制造方法获得的光波导路装置,在基板上表面 形成下敷层,在其上表面形成包括光入射面或者光射出面的 芯层,并且在上述基板上形成由与上述芯层相同的材料构成 的受发光元件设置用的左右方向对位用导向部,沿着该左右 方向对位用导向部,在基板上设置受发光元件。
而且,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光波导路装 置,其中,特别是用树脂密封在上述基板上设置的受发光元 件、和芯层的至少光入射面或光射出面,形成光传播层。
即,本发明人对于不采用特殊构件、简单且准确地进行 受发光元件与光波导路对位的方法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其 结果是,在形成光波导路中的芯层时,使用其芯形成材料层 同时形成用于对受发光元件与光波导路对位的对位用导向 部,则能够准确且简单地相对于芯层的光传播用端面确定上 述对位用导向部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不花费任何时间和 劳力、准确地对受发光元件进行定位,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若根据本发明的光波导路装置的制造方法,则如上所述, 在形成光波导路的芯层时,由于使用其芯形成材料层同时形 成用于对受发光元件和光波导路对位的对位用导向部,因此, 不需要另外准备对位用构件的时间和劳力。而且,由于在制 造光掩模等时,能够准确且简单地将上述对位用导向部相对 于芯层的光传播端面定位,因此,具有能够高精度对受发光 元件进行定位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52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重图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多角度光学特征自动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