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42168.0 | 申请日: | 200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2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32 | 分类号: | H01R12/32;H01R4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连接两块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目前,随着各种电子产品快速发展,轻薄化要求越来越高,而印刷电路板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板对板电连接器就是用于实现两块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板对板电连接器非常微小但是由于其关系到电子产品中电路连接而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其电接触的稳定性、耐插拔性以及接触阻抗都是衡量板对板电连接器好坏的重要参数。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如图8所示,它包含一插头02及一插座01。插头02包括绝缘的插头本体020以及插头端子021,插头端子021通过其上焊接部022与一电路板连接;插座包括绝缘的插座本体010以及插座端子011,插座端子011通过其上的焊接部012和另一电路板连接。通过插头端子弹性臂023与插座端子弹性臂013末端的锁扣结构,在该现有技术里插座端子011延伸出一个弹性臂013,弹性臂上设有钩状触头014,通过该钩状触头014和插头端子弹性臂023相锁扣,锁紧插头与插座,以实现插头与插座间的结合,而达到连接二电路板信号传递的作用。
但是,由于采用现有技术单弹性臂的形式,其主要的弹性形变在 于插座端子弹性臂013,单个的弹性臂提供的正向力有限,而所谓正向力就是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接触点的受力,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正向力过小会导致接触不良,而且在长期插拔使用后单臂结构的整体强度也不尽如人意,另外也由于其单臂电传导性质使其导电能力不够好阻抗较高。可见现有板对板电连接器还有待改进提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具有阻抗小以及能提供足够正向力的板对板电连接器。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包括插座和插头,其中所述插座包括插座本体100以及若干插座端子1,所述插座本体100具有若干用于容纳插座端子1的插座端子槽101,所述插座端子1具有基部10,所述基部10向上延伸出固持部15,所述基部10一端延伸出第一焊接部11,所述插头包括插头本体200以及若干插头端子2,所述插头本体200具有若干用于容纳插头端子2的插头端子槽201,所述插头端子具有第二焊接部21和第二接触部24,所述基部10另一端延伸出第一弹性臂12,第一弹性臂12向上延伸出第一接触部14,所述固持部15延伸出第二弹性臂13与第一接触部14相连,所述第一弹性臂12、第二弹性臂13、第一接触部14以及固持部15形成弹性空间17,所述第一接触部14和第二接触部24上具有卡扣结构,使得在插头插入插座后第一接触部14产生弹性形变并与第二接触部24电接触。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插座,包括若干插座端子1以及插座本体2,所述插座本体2具有若干用于容纳插座端子1的插座端子槽101,所述插座端子1具有基部10,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出固持部15,所述基部10一端延伸出第一焊接部11,所述基部10另一端延伸出第一弹性臂12,第一弹性臂12向上延伸出第一接触部14,所述固持部15延伸出第二弹性臂13与第一接触部14相连,所述第一弹性臂12、第二弹性臂13、第一接触部14以及固持部15形成弹性空间17。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插座端子1,具有基部10,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出固持部15,所述基部10一端延伸出第一焊接部11,所述基部10另一端延伸出第一弹性臂12,第一弹性臂12向上延伸出第一接触部14,所述固持部15延伸出第二弹性臂13,与第一接触部14相连,所述第一弹性臂12、第二弹性臂13、第一接触部14以及固持部15形成弹性空间17。
本发明提供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可以有效提高正向力、减小阻抗,在多次插拔后较现有技术的单弹性臂更难损坏。
图1为本发明板对板电连接器实施例的整体装配图
图2为本发明板对板电连接器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板对板电连接器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板对板电连接器插座端子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插座端子和插头端子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插座端子和插头端子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插座端子和插头端子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8为现有技术板对板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便展示本发明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21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