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灭钠火用的灭火剂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35232.2 | 申请日: | 200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2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杜海鸥;申凤阳;洪顺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2D1/00 | 分类号: | A62D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1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灭钠火用 灭火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钠火用的灭火剂。
背景技术
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元素,极易在空气中燃烧,有很大的火险性,钠火的火焰很低,并有白色的浓烟即为钠气溶胶,这种气溶胶具有强碱性,对于人和动物的皮肤具有严重的灼伤能力,特别对眼睛和呼吸系统的损害严重。因此,需要一种高效灭钠火用的灭火剂,并使这种灭火剂能通过专用灭火器或专门的固定装置喷撒。
钠火的特点是:表面燃烧,发热量大,并产生大量的浓烟,人员难以近距离灭火,而且,火灾再生能力强,不易扑灭,容易发生二次燃烧。钠的化学活性又确定了水、二氧化碳及有机类灭火剂等无法用于钠火的扑灭,而碳酸氢钠等普通干粉类灭火剂由于比重太大,容易沉底,且碳酸氢钠分解产生水,故用于对钠火灾的灭火都是不合适的。
现在碱金属生产厂家由于没有合适的灭火剂。因此,均采用食盐及沙子来临时处理钠火灾事故。由于沙子和食盐的比重均比碱金属重,容易沉底,从而使高温钠重新暴露在空气中发生二次燃烧,因此对于扑灭钠火等碱金属火灾不是很理想。用于钠火等碱金属火灾的灭火剂最好比液态碱金属轻,且不与碱金属发生反应。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灭钠火速度快、膨胀倍率高、不污染燃烧的钠、易于回收、对环境无污染、无有害气体产生,能够有效灭钠火用的灭火剂,并能使这种灭火剂适用于专用灭火器或专门的固定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灭钠火用的灭火剂,该灭火剂中C含量在98.9~99.9%之间,硫含量0~0.03%,水分含量0.1~1%,氮含量0~0.04%,氯含量0~0.03%,体积密度在0.120~0.820g/cm3之间,粒径为32~80目,筛上物≥80%,pH值在3~7之间,挥发份≤10%,灰份≤10%。
(三)实施效果
该灭钠火用的灭火剂,采用石墨作为基材物质,该灭火剂的体积密度可变性大,在(0.120~0.820)g/cm3之间,受热后膨胀率高,在(30~400)倍之间,同时该灭火剂具有化学稳定性好、高温性能优良、在液态金属钠内的溶解度小、流动性好等特点,能够通过专用灭火器或固定装置喷撒,对钠火具有很高的灭火效率。该灭火剂通过专用灭火器或固定装置喷撒于燃烧钠表面,受热膨胀,在燃烧体上方形成蓬松的隔离层,有效地阻止了空气与燃烧面之间的对流传导,切断了氧气抵达燃烧区的途径,钠火因缺氧窒息而熄灭。该方式控制了钠的燃烧,终止了钠气溶胶的发生,避免了二次燃烧,具有灭钠火速度快、膨胀倍率高、不污染燃烧的钠、易于回收、对环境无污染、无有害气体产生等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
该灭钠火用的灭火剂,采用石墨作为基材物质,经酸化处理后的一种石墨材料,本发明所采用的优选值为:C含量在99.5%,硫含量0.02%,水分含量0.45%,氮含量0.02%,氯含量0.01%,体积密度在0.620g/cm3之间,粒径为50目,筛上物85%,pH值5,挥发份9%,灰份6%。
该灭火剂中各成份的含量还可以是:C含量在98.9~99.9%之间,硫含量0~0.03%,水分含量0.1~1%,氮含量0~0.04%,氯含量0~0.03%,体积密度在0.120~0.820g/cm3之间,粒径为32~80目,筛上物≥80%,pH值在3~7之间,挥发份≤10%,灰份≤10%。
该灭火剂的体积密度可变性大,在(0.120~0.820)g/cm3之间,受热后膨胀率较高,在(30~400)倍之间,同时该灭火剂具有化学稳定性好、高温性能优良、在液态金属钠内的溶解度小、流动性好等特点,能够通过专门的灭火器或固定装置喷撒,对钠火具有很高的灭火效率。该灭火剂喷撒于燃烧钠表面,受热膨胀,在燃烧体上方形成蓬松的隔离层,有效地阻止了空气与燃烧面之间的对流传导,切断了氧气抵达燃烧区的途径,钠火因缺氧窒息而熄灭,该方式控制了钠的燃烧,终止了钠气溶胶的发生,避免了二次燃烧,具有灭钠火速度快、膨胀倍率高、不污染燃烧的钠、易于回收、对环境无污染、无有害气体产生等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52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肩膀压力分散器
- 下一篇:雨滴感应器的软性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