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来检测最低工作频率的启动检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8519.2 | 申请日: | 200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1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里昂·A·结拉西克;布雷特·R·戴尔;达林·J·道德林;大卫·E·查普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3/02 | 分类号: | G01R23/02;G01R23/15;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蒲迈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来 检测 最低 工作 频率 启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启动(POWER-ON)检测电路,特别是用来检测一装置启动时 所需要的最低工作频率的启动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大多数电路运作时需要特定的最低的电源电平(power level)。为了 能了解是否电路能启动,我们必需藉由某种形式的启动检测电路,来了解 电路是否达到一定的电源电平。若电源电平太低,则该电路将无法顺利运 作。若电源电平太高,则在低电压操作时,会有些潜在的运作时间、能量、 电位能被浪费。
请参阅图1。图1是已知的一启动检测电路100的示意图。电路100 包含:一第一电阻R1(于图1中标示为12)耦接至一电压供应端,一第二 电阻R2(于图1中标示为14)耦接于R1和接地端之间,以及一晶体管16, 其具有一栅极耦接于电阻R1和电阻R2之间。晶体管16的源极耦接于一第 三电阻R3(于图1中标示为18)和一输出装置20之间,且晶体管16的漏 极耦接至接地端。电路100利用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阻值比例 (R1/R2)来作为进行运作的参考。当该阻值比例超过一特定电压Vt时,如 此将导通晶体管16,使晶体管16将第三电阻R3的下方端子的电压下拉 (pull down)至形同接地,藉此于输出装置20中产生一讯号来表示这样的 电源水平足以启动电路。
由于电路100利用两电阻阻值的比例来作为进行运作的参考,以致于 决定可能足以启动电源水平无法相当精准地被决定。此发明的目标即为提 供一种电路和一种功率检测方法,以高度精确地决定电路启动时所需的最 低电源。
发明内容
此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系统和一种方法,用来检测一最低工作频 率,以判断电路的启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启动检测电路,用来检测一最低工作频率, 该启动检测电路包含:一振荡电路,用来产生具有一上阈值(upper threshold)的一振荡讯号;以及一整流装置,耦接至该振荡电路,用来于 该振荡讯号达到一特定频率时,产生一逻辑讯号。该振荡电路包含:一环 型振荡器,用来产生达到该上阈值的一第一振荡讯号;以及一高通滤波器, 耦接至该环型振荡器,用来过滤该第一振荡讯号,以产生一第二振荡讯号 予该整流装置。其中一旦该第一振荡讯号达到该特定频率,该整流装置即 产生该逻辑讯号。该整流装置包含:一晶体管,其具有一栅极,耦接至该 高通滤波器,其还具有一源极,耦接至接地端;一电阻,耦接于一第二参 考电压和该晶体管的漏极之间;一电容,耦接于该电阻和该晶体管的漏极 之间,用来于当该第二振荡讯号未被输入至该整流装置时,储存电荷,以 及用来于当该晶体管藉由第二振荡讯号导通时进行放电;以及一逻辑检测 电路,耦接至该电容,用来于该电容进行放电时,输出该逻辑讯号。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一最低工作频率的方法,该方法包含: 产生具有一上阈值的一振荡讯号;以及一旦该振荡讯号达到一特定频率时, 产生一逻辑讯号。产生具有一上阈值的一振荡讯号的步骤包含:产生达到 该上阈值的一第一振荡讯号;以及过滤该第一振荡讯号以产生一第二振荡 讯号。产生该逻辑讯号的步骤包含:一旦该第一振荡讯号达到该特定频率 时,产生该逻辑讯号。一旦该第一振荡讯号达到该特定频率时产生该逻辑 讯号的步骤包含:提供一晶体管,其于该特定频率导通;提供一电容;当 该振荡讯号低于该特定频率时,储存电荷于该电容;当该晶体管藉由该振 荡讯号导通时,使该电容进行放电;以及当该电容进行放电时,输出该逻 辑讯号。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的启动检测电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启动检测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启动检测电路中,各级电路其运作的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85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