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挠性排线用电子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4025.7 | 申请日: | 2008-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5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淳;钟志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24 | 分类号: | H01R12/24;H01R13/193;H01R13/639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129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线 用电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前、后双排端子组入方向相同,且后排端子提供活动盖旋转轴支撑,用于定位、保护挠性排线的电子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所见的挠性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FFC),是一种将信号线路包覆在绝缘塑胶模之内的产品形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需要进行自由地挠曲。并且,由于其重量轻、厚度薄,能够配合电子产品内部空间大小及形状进行三维的线路配置,尤其适用于笔记本电脑、光驱、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或移动电话等短小、轻薄的电子产品。在实际使用时,挠性排线本身并不直接在电路板上,而是通过一固定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进行连结。
现有常见的挠性排线用电子连接器中,编号为6755682的美国专利记载了一用来连接挠性排线的连接器,其主要是由绝缘座体、活动盖及复数个导电端子组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容置空间,且容置空间底部设有端子插槽,而复数个导电端子则是由开口插置入端子插槽内,裸露于容置空间内。该导电端子具有相互平行的上臂及下臂,其间留有一定的间距。而活动盖的一端间隔设有转轴,利用转轴枢接在端子上臂预设的轴孔内,使活动盖可以利用转轴在轴孔内转动。这样的结构在使用时,是先将挠性排线插置于端子上、臂之间、然后压下活动盖使之抵压在挠性排线表面,从而使挠性排线与导电端子形成电性连接。又如台湾地图专利公开号为200805822所记载的相关专利,其将复数个导电端子改良为区分前、后两排端子,依序组装与绝缘本体内,而复数个前排端子均设置一转动支承部来引导活动盖的旋转轴。在该公报的记载可见,前、后两排端子是以不同方向组装如绝缘本体的。
然而,这样的结构设计在实际使用时仍存在不少缺点。首先,复数个前、后排端子以不同方向组装入绝缘本体内,使得后排端子在结构设计上受到限制,只允许拥有唯一肢部,当后排端子的焊接部受力时,其抵抗破坏的能力就显得相对不足;再者,现有用复数个前排端子来承接活动盖的旋转轴,从力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各端子所受应力不均匀,易造成支持活动盖的前排端子翘曲扬起,且挠性排线接触时,易发生受力脱落、变位的不良状况。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电子连接器的结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挠性排线用电子连接器,解决复数端子抗破坏能力不足、易发生翘曲、扬起,且挠性排线接触不实的缺陷。
本发明挠性排线用电子连接器目的,其实现方案为:包括绝缘本体、垫片、复数个前排端子、复数个后排端子以及活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木体两侧各设有一插入孔,其间具有开口及由开口朝向内侧延伸的容置空间,且容置空间内设有复数个插槽;所述由金属板制成的垫片,为组装于插入孔中;所述复数个前排端子具有第一接触部、而复数个后排端子具有带转动支承部的上臂及第二接触部,前排端子和后排端子均是由开口组装入插槽中;所述活动盖具有旋转轴,旋转轴由后排端子的转动支承部导引支撑。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进一步地实现为:所述垫片设有U型的凹槽部及由金属板一体成型且相对延伸形成的突部。而垫片形成末端具有倾斜度的接触部,且垫片设有隆起部,与绝缘本体设有的第三后侧支承部相干涉。
应用本发明所设计的结构方案,其具有突出的有益效果为:
藉由对挠性排线用电子连接器复数个前后端子、垫片及活动盖的改良设计,使得后排端子受力时更为稳定,降低其焊接部位的受损风险;同时使得活动盖开启后挠性排线所受拉、压的应力更为平均;且增加了垫片与挠性排线的干涉面积,确保了挠性排线组装定位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组合正视图;
图4a是本发明前排端子的剖面图;
图4b是本发明后排端子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垫片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垫片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活动盖立体图。
以上各图当中的附图标记的含义是:
1 绝缘本体 10 容置空间
11 端子插槽 12 遮盖部
13 第一后侧支承部 14 第二后侧支承部
15 第三后侧支承部 16 插入孔
17 开口
2 端子
21 前排端子 211 第一接触部
212 第一卡合部 213 第二卡合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40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