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红外耳额/颞穴透射信号监测抑郁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3235.4 | 申请日: | 200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3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1455 | 分类号: | A61B5/145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耳 透射 信号 监测 抑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神医学领域检测和诊断受试者抑郁倾向程度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以近红外耳额/颞穴透射信号监测抑郁的方法。
背景技术
抑郁症可归类为精神疾患,轻度抑郁是一种亚健康的身心状态,表现为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兴趣减退,或自觉疲乏无力,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对前途悲观失望,不愿主动与人交往等,严重的抑郁症甚至会发生自杀、自伤行为。抑郁症的危害程度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数据表明:成人抑郁症的易患率为男子10%,女子20%。15~2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4大医患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3%的成人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某些国家的比例可能更高。而在中国,有关方面对全国抑郁症患病率的最低估计为2%,即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四种理论:基因、神经递质、免疫和环境。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神经生物化学理论是迄今最为“肯定”并被临床药理“充分利用”的,用以阐述抑郁症发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抑郁症的发生不但与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相关;也可能与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神经肽、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等多种神经递质及受体的功能紊乱有关,还与内分泌系统和神经营养因子系统等方面的异常有关。同时,抑郁症的发生还可能与神经认知功能的缺损以及神经电生理学的改变有关。
国际神经影像和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结果表明:
①1993年起,研究者开始借助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观察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积;1995年起,研究者开始借助脑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P300幅度与抑郁的相关性。
②抑郁患者中的主要兴奋型神经递质5-羟色胺含量的降低比例超过80%。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ET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的多巴胺分泌降低。磁共振谱MRS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存在前额叶和海马胆碱(Cho)代谢异常。
③抑郁患者中的海马体积有明显减少。对重症抑郁缓解期以及非抑郁对照组海马体积的观察发现,抑郁症患者左侧海马体积比对照组小了19%。海马是位于中颞叶的大脑结构,它是人类成年后神经发生的主要结构。在成人的大脑内,新神经元生成主要在两个区域,其一就是海马齿状回的亚颗粒状区。
④抑郁患者的前额叶皮质神经元体积减少。前额叶的作用主要是情绪加工。抑郁症患者单电子/X线断层SPECT技术可见不同程度的局部脑血流灌注下降倾向,表现为额叶、颞叶和边缘系统的血流灌注减少。
无损监测抑郁的大脑成像方法,目前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MRS)、正电子断层成像(PET)和脑电图(EEG/ERP/ET)等,前两类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仪器费用过高,而脑电精分析的缺点是需要多探头(10~120通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抑郁过程简单可靠,辅助诊断结果准确率高,且对受试者无身体损伤的监测抑郁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近红外耳额/颞穴透射信号监测抑郁的方法,采用以下步骤:
①将波长为940nm的发射、接收管一对固定于被测试者的耳额/颞穴处,
②传感器接收到的耳穴近红外血氧信号经低通滤波、信号放大电路的处理后输入计算机;
③先将得到的耳穴近红外血氧信号进行db3小波分析处理,得到脑额/颞区神经递质总量的超低频成份;
④采用多重分形处理方法后,再进行LK压缩数据处理,得到mean±μ值,其中,mean为分形谱均值,μ为阈值摆幅常模;
⑤确定脑额/颞区神经递质非线性复杂度特征值LKn/LKp,其中,LKn为分形谱内低于数值mean-μ的负向峰数量,LKp为分形谱内高于数值mean+μ的正向峰数量;
⑥以LKn/LKp<1确定抑郁倾向,离1愈远,倾向愈重。
所述的db3小波的低频滤波阶数为1~10。
所述的阈值摆幅常模μ,男子为分形谱均值mean的0.1~1.0%,女子为分形谱均值mean的0.05~0.5%。
本发明所依据的原理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32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芯片堆栈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采用电磁选针的三角编织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