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滤渗透池综合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07539.1 | 申请日: | 2008-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4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 发明(设计)人: | 刘朝晖;廖济柙;秦仁杰;周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4;E03F5/14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立武 |
| 地址: | 410076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 渗透 综合 排除 道路 积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速公路路堤降低后的下穿式被交道路的排水方法——利用过滤渗透池综合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降低高速公路路基填土高度,同时保证下穿式被交道路所汇集的地面雨水较大时能及时排除,在一般降雨强度下不影响被交道路的正常通行,常用的排水方法主要有雨棚排水、蒸发池排水和渗坑或渗沟排水等方法。其中雨棚排水的主要缺陷是所使用的防水材料容易老化,面积大时造价高,雨棚的更换与维修费用较大,而且这种方式容易造成下穿道路积水;蒸发池排水的主要缺陷是占地较多,造价相应偏大,而且在下暴雨时无法满足排水要求,也容易造成下穿道路积水;而渗坑或渗沟排水方式虽对路面径流有一定的截流和渗滤净化作用,但下穿道路汇水面积较大时,排水较慢,尤其是遇到暴雨天气时,下穿道路容易积水,还有可能对周边环境及地下水产生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过滤渗透池综合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在地下水位较低(深)、下穿道路汇水量较大时,可使下穿道路地表径流雨水经汇集及去污处理后,不仅能通过渗透池渗透到浅层透水土层,同时能通过渗透井渗透到深层地下透水土层,并补给地下水,从而获得较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所述过滤渗透池综合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参照图1,是在道路主线1与下穿式被交道路2之交叉道路两侧边沟3或暗沟下设一集水井4。集水井4侧边地下水位之上的透水土层内设一渗透池6。该渗透池6内设一渗透井10向下穿过池底。渗透井10向上伸出池底的入口一端盖置一过滤网8。在渗透井10向上伸出池底的部分井壁上布孔,孔洞面积不小于所述渗透井10向上伸出池底的部分井壁面积的30%。过滤网8上方覆盖一层过滤层7,过滤网8下方的渗透井10井体周边亦环绕一层过滤层7,上述渗透池6的池底亦为一层过滤层7。渗透井10穿过池底的下端井体周边填充一层砂石9。渗透井10下端端头周边依次向下为隔水层12和透水土层13。渗透井10穿过隔水层12伸向透水土层13,渗透井10穿过隔水层12伸向透水土层13的一段井体的井壁上布孔,孔洞面积亦不小于所述渗透井10穿过隔水层12下的一段井体的井壁面积的30%,在隔水层段井体周边填充一层隔水粘土球层11。在渗透井10穿过隔水层12下的一段井体的井壁上环绕一层砂网14。使用一排水管5管通连接所述集水井4与所述渗透池6,利用所述渗透池6内的蛭石过滤层7及过滤网8的筛滤功能,去除上述边沟3或暗沟及渗透池中的悬浮物、氨氮、重金属离子一类污染物而获得经过净化处理的雨水综合渗透排出。
本发明的过滤渗透池综合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投入使用时,其集水井4置于路侧边沟3或暗沟下方,渗透池6底部置于地下水位之上的透水土层中,二者之间用排水管5管接,即可使边沟3或暗沟所积下穿道路地表径流雨水流入集水井4,然后经排水管5流入渗透池6,再经渗透池6内的过滤层7与过滤网8层层过滤,滤去路面径流中的污染物后通过渗透池底部渗入浅层透水土层、同时通过渗透井10向深层透水土层以渗透方式排出经过上述净化处理的雨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这种过滤渗透池综合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经实践检验被证明设计合理,设置简单,能使下穿道路地表径流雨水汇集后,经去污处理,在地下水位较低(深)时,同时通过渗透池和渗透井渗透到浅层透水土层和深层地下透水土层,快速排除和消除雨水中的污染物,并补充地下水,故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十分容易推广应用。该方法具有效果好、见效快、投入少、环保、经济的特点,能够获得很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图中标示为:
1-道路主线, 2-被交道路,
3-边沟, 4-集水井,
5-排水管, 6-渗透池,
7-过滤层, 8-过滤网,
9-砂石, 10-渗透井,
11-粘土球层, 12-隔水层,
13-透水土层, 14-砂网,
15-挡水埝。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75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