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的逆系统鲁棒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02369.8 | 申请日: | 200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5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耿华;杨耕;周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D7/04 | 分类号: | F03D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廖元秋 |
地址: | 1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桨距 风力 发电 系统 鲁棒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风力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的逆系统鲁棒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桨距角控制对风力发电系统的功率输出至关重要,它通过直接改变桨叶的空气动力载荷来控制风机的风能捕获量,从而控制风力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特别是风机在高风速区运行时,桨距角控制可以限制风力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从而保障发电机和变流装置的安全运行。
桨距角控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适当增大或减小风机的桨距角来改变桨叶的空气动力载荷,使得系统的输出功率限制在设定的水平上。然而风机桨叶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不仅与桨距角有关,还与风速以及风机的转速有关,而且这些关系都呈现高度的非线性,增加了系统的控制难度。
忽略风机的刚性系数、阻尼系数和齿轮箱的惯性,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为:
其中,J为等效风机惯性,Tωt为风机轴上的机械转矩;T′e=KgTe为等效发电机转矩,Kg为齿轮箱变比,Te为发电机电磁转矩。Tωt不但与桨距角β有关,还与风机转速ωm及风速v有关:
Tωt=KCq(ωm,β,v)v2(2)
式中,R为风轮半径,ρ为空气密度;Cq(ωm,β,v)=f(λ,β)为风机的转矩系数,λ=ωmR/v为叶尖速比。值得注意是,转矩系数Cq与风机转速ωm、风速v和桨距角β有高度的非线性关系,而且不同风机的转矩特性不同,其函数关系很难用统一的数学表达式表示。通常,风机的转矩特性数据由风机制造商根据风洞实验提供。
现有的桨距角控制多采用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方法,控制流程如图1所示,其步骤为:
1.检测风机转速和桨距角角度;
2.计算风机转速误差e=r-ωm,r为转速设定值;
3.根据式(3)计算桨距角控制增量Δβ;
Δβ=-(kp+ki/s+kds)e (3)
式中,kp,ki,kd分别为PID系数;s为微分算子;
4.输出桨距角命令值β(k+1):在当前桨距角β(k)的基础上增加Δβ。
当风速v增大时,风机转速ωm相应增大,PID控制方法下,桨距角增量Δβ增大,桨距角调节器调节桨距角β,降低风机的风能捕获量,使得风机转速和输出功率恢复到设定水平。
传统的PID控制方法有以下缺陷:
(1)不能在较大风速范围内获得较好的控制性能,式(3)中的PID系数是基于线性化风机模型而设计,对于具有高度非线性的风力发电系统,当风机的工作点偏离模型的线性化点时,PID控制方法的性能严重降低,甚至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
(2)PID控制方法下,风速大范围的随机波动将导致频繁的桨距角调节,加剧调节器的机械疲劳,影响风机的运行寿命;
(3)式(3)中的PID系数难以选择,需要通过大量的仿真或者实验才能确定一组合适的参数;
(4)由于实际模型与理论模型的偏差,基于理论模型的PID控制方法对模型参数摄动的鲁棒性较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23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条件接收系统中终端实现业务授权的接收终端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按摩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