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医用热量与湿度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8004.2 | 申请日: | 2008-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0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G·朱奇;C·贝尔卢齐;S·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惠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建晖;杨勇 |
地址: | 瑞士莱茵瀑***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热量 湿度 交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热量与湿度交换器(HME)。
更确切地说,本发明可以被有利地、尽管不是唯一地、用于麻醉 和重症监护,对此以下的说明单纯地通过举例来说明。
背景技术
正如所知,热量与湿度交换器(HME)是用于人工呼吸的插管病 人的麻醉和重症监护的一种装置。
实实上,在这些情况下病人的上气道被分流,因此不能协助加热 和湿润冷的、干燥的换气气体,在呼吸回路中介于所谓的“导管接合 器”和“病人侧Y接头”之间插入一个HME来保留病人呼出并且被下 气道加热和润湿的气体的热量与湿度,而且将大部分保留的热量与湿 度释放到病人吸入的空气供给中。
然而,考虑到HME的位置和形态,这两个因素都有助于混合吸入 和呼出的气体,在回路中插入一个HME增加了“回路死空间”。
死空间形成于每个生理学(也就是解剖学的和肺泡的)死空间的 一侧,并且可能在人工呼吸系统一侧,而且构成了不参与氧气-二氧 化碳交换的一个气体体积,这种交换仅发生在灌注了血液的肺泡中。 因此,该生理死空间显然是根据不同因素而改变,而由呼吸回路产生 的部分是一种人为性质并且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回路死空间在临床上是不希望的,会引起停滞和供给病人的新鲜 气体与病人呼出的气体的混合;其程度致使对该体积予以考虑并且在 换气设置中予以补偿。
另外,在儿科或新生儿病人的情况下,所涉及的气体流速和体积 使得换气气体的停滞体积的存在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尽管如此,在先有技术的装置中,即使一台HME的存在通常都会 造成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设计为消除了前述缺点同时又廉价而 且易于生产的一种医用HME。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所附权利要求中所述的一种医用HME。
根据本发明的HME的运行原理是消除(理想地是全部的)死空间, 这种死空间典型地与其在呼吸回路中的存在相关联。
根据本发明的HME特别适合用于麻醉和重症监护从而被动地加 热和润湿供给该病人的呼吸气体。
更确切地说,本发明提出了消除位于呼吸回路中在Y接头(在呼 吸器至病人的方向上)下游的、典型地与HME相关的死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HME内部包括一个热量与湿度交换隔膜(或过滤 器),它仅在一侧被呼出的气体清扫以累积热量与湿度。
对于进来的一般是冷的干燥的吸入气体,该隔膜(或过滤器)(它 仅在另一侧被呼出的气体清扫)将累积的热量与湿度释放以便恰当地 将加热的润湿的气体给予病人。
如上所述的运行是通过将该隔膜(或过滤器)的相反的表面上的 两股气体(分别是吸入的和呼出的)的路径分离开而达到的。事实上, 当没有在两个呼吸方向上都被穿过的体积时,就没有死空间。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几个非限制性实施方案将通过举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HME的一个第一实施方案的三维视图;
图2示出图1中HME的第一实施方案的一个第一截面A-A;
图3示出图1,2中HME的一个第二截面B-B;
图4示出图1,2,3的HME中所用的一个隔膜(或过滤器)的放 大的视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HME的一个第二实施方案的三维视图;
图6示出一张展开的薄片,由它制成用于图1,2,3,4,5所示 的HME的一个替代隔膜(或过滤器);
图7示出图6的薄片部分折叠的第一三维视图;
图8示出图6的薄片部分折叠的第二三维视图;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HME的一个第三实施方案的三维视图;
图10示出图9的HME的一个纵向截面C-C;
图11示出用于图9和10的HME所采用的隔膜(或过滤器);
图12示出图11的隔膜(或过滤器)的一个纵向截面;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HME的一个第四实施方案的纵向截面;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HME的一个第五个实施方案的三维视图;
图15示出图14的交换器的展开视图;
图16示出一个薄片,由其制成用于图14所示的HME的隔膜(或 过滤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惠股份公司,未经柯惠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80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