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钎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6786.8 | 申请日: | 200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4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晴彦;须佐澄男;原田真树;加茂敏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B23K1/008 | 分类号: | B23K1/008;B23K1/20;F28F1/2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文生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钎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用的管(tube)和散热片(fin)的钎焊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热交换器的钎焊方法,如特开2005-118826号公报所示,公开有在散热片相对于管接触的管接触面中,以管母材露出的方式预先涂敷含磷的铜系膏状钎料,组装管和散热片,在还原性气氛炉内进行管和散热片的钎焊。钎料的涂敷,例如,以沿管的接触面沿管的长方向线状地延伸的方式涂敷有多条钎料。
如此,露出管接触面的母材的部位由于钎料中的磷和还原性气氛从而确实地除去氧化皮膜,熔融的钎料流入管(接触面)和散热片之间,能够得到良好的钎焊状态。
如上述的部件(管和散热片)间的钎焊性的好坏由通过毛细管效果钎料是否能够顺利进入部件间的间隙决定。该毛细管效果如式1和图8所示,一般钎料的密度ρ和部件间的间隙d呈反比例。
式1
h=2γ/dρg
其中,h=毛细管上升高度,γ=钎料的表面张力,d=部件间的间隙,ρ=钎料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
由此,为了提高钎焊性,要求将间隙设定为尽可能地小。此外,作为热交换器材料,在选定更高密度的材料(例如,相对于铝系是铜系)时,作为钎料的密度增大的量、间隙的设定条件,要求更小。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通过以管母材露出的方式在管接触面部分地涂敷的钎料,在组装管和散热片时,在管接触面和散热片之间产生间隙,因此,难以得到充分的毛细管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钎焊方法,在使用膏状的钎焊料的方法中,能够得到良好的钎焊状态。
本发明的一例,是用膏状的钎焊料接合内部流体流通在与外部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用的管和扩大热交换时的热交换面积的散热片的钎焊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交互层叠管和散热片形成组装体的组装工序;在组装工序后,在管和散热片的接触部的外侧附近涂敷钎焊料的涂敷工序;将在涂敷工序中涂敷有钎焊料的组装体搬入钎焊炉钎焊管和散热片的钎焊工序。
由此,在组装工序中,能够形成在管和散热片之间不会伴随有钎焊料导致的间隙的发生的组装体。而且,在钎焊工序中,涂敷在管和散热片的接触部的外侧附近的钎焊料熔融,钎焊料由于其毛细管效果确实地进入接触部间,能够得到良好的钎焊状态。
例如,在涂敷工序中,也可以在作为接触部的外侧附近,成为管的外部流体流向的端部的端部面涂敷钎焊料。此时,在涂敷工序中,能够容易地将钎焊料涂敷在组装体上。
另外,在涂敷工序中,也可以在端部面中,在与散热片邻接的邻接端部面涂敷钎焊料。此时,能够确实地并且无浪费地使熔融的钎焊料进入管和散热片之间。
或者,在涂敷工序中,也可以将钎焊料连续在端部面的管的长方向上涂敷。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钎焊料涂敷在管上,例如,能够实现使用分散器等的自动化。
例如,管、散热片、钎焊料也可以由铜或铜系合金形成。
由铜或铜系合金构成的钎焊料例如与由铝系构成的钎焊料相比,密度(比重量)大,为了得到毛细管效果,需要使管和散热片间的间隙形成很小。由此,在组装工序中不会在管和散热片之间产生间隙形成组装体能够对应钎焊的钎焊方法作为适当的方法而被采用。
另外,在管内,也可以插入内插式散热片。具有内插式散热片的管,管的层叠方向的弹簧力与散热片相比变得非常大。另外,预先在管或散热片上涂敷钎焊料时,在组装体的形成时,管和散热片的层叠方向尺寸增大钎焊料的厚度的量。而且,在将组装体安装在高架罐上时,需要将组装体向层叠方向压缩,但此时,弹簧力小的散热片有可能弯曲。
在本钎焊方法中,在组装工序后涂敷钎焊料,因此,不会出现由于钎焊料在层叠方向尺寸的增大,能够防止散热片的弯曲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内冷却器的正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II-II部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钎料的涂敷状态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IV部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钎料的涂敷要领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管和下散热片中的位移相对于荷重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下散热片的剖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毛细管效果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的钎焊方法(钎接方法)适用于空冷式的内冷却器100的芯部110,以下,基于图1~图5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67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剩余电流继电器的配件
- 下一篇:气缸孔变形检测定位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