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窥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6526.0 | 申请日: | 2005-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3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高野政由起;藤仓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能株式会社;SRJ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窥镜 装置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5年6月14日、申请号为2005100764815、名称为“内窥镜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在插入部顶端安装球囊的内窥镜和将该内窥镜的插入部引导至体腔内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内窥镜装置。
背景技术
当把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到小肠等深部消化道时,如果只单纯推进插入部,因为肠道复杂的弯曲,会导致力难以传递至插入部的顶端,向深部的插入比较困难。因此提出了一种内窥镜装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安装称之为套管或滑动管的插入辅助器械而插入到体腔内,通过该插入辅助器械引导插入部,由此防止插入部的多余的弯曲或挠曲(例如,专利文献1)。
另外,在过去的内窥镜装置中,已知有在内窥镜插入部的顶端部设置第1球囊同时在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设置第2球囊的双球囊式的内窥镜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及3)。
用双球囊式的内窥镜装置,把插入部和插入辅助器械向肠道插入规定长度,在使第1和第2球囊膨胀且把第1及第2球囊固定在肠壁上的状态下,有时通过同时回拉插入部及插入辅助器械,进行使弯曲的肠道收缩成笔直的操作。然后,通过按顺序反复进行插入部的插入操作、插入辅助器械的插入操作、以及上述回拉操作,拉近肠道,把插入部插入到目的部位。
在该操作中,内窥镜插入部与插入辅助器械相对地前后移动,所以它们之间的摩擦极大地影响操作性。因此,过去是向插入辅助器械的内周面均匀地涂敷亲水性涂层等的润滑性涂层材料,以降低内窥镜插入部的外周面和插入辅助器械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内窥镜插入部相对插入辅助器械的插入性。另外,向插入辅助器械的外周面均匀地涂敷亲水性涂层等的润滑性涂层材料,以降低插入辅助器械与肠壁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插入辅助器械相对肠壁的插入性。
但是,上述过去的内窥镜装置,其插入辅助器械从基端部到顶端部是以均匀硬度构成的,所以当将插入辅助器械插入到弯曲的肠道(生物体)时,存在推入力难以传递至辅助器械的顶端,插入辅助器械的插入性差的问题。另外,插入辅助器械由于内窥镜插入部的插拔动作而导致其顶端内周面承受内窥镜插入部引起的大的摩擦阻力,所以缺点是顶端内周面的亲水性涂层材料在早期全部磨损。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487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3404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2-3010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插入辅助器械相对生物体的插入性并使在插入辅助器械、内窥镜插入部上涂敷的润滑性涂层材料长久保持而能够长期使用的内窥镜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一的内窥镜装置包括内窥镜和从其基端部插通上述内窥镜插入部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外周面和/或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内周面涂润滑性涂层材料,上述润滑性涂层材料使上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外周面和/或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侧的厚度比基端部侧的厚度更厚。
根据本发明之一,对于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外周面和/或插入辅助器械的内周面上涂敷的润滑性涂层材料,由于使内窥镜插入部的外周面和/或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侧的厚度比基端部侧的厚度更厚,所以能够长久保持润滑性涂层材料而经得住长期使用。
对于本发明之一的内窥镜装置,本发明之二的特征在于,上述润滑性涂层材料涂的较厚部分是从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向基端部的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全长大约3分之1至大致一半的范围。与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相比,其顶端部与插入的内窥镜插入部的顶端部摩擦而磨损剧烈。因此,与其它部分相比,对顶端部及其附近部更多地重叠涂敷润滑性涂层材料。如果在整个范围内重叠涂敷润滑性涂层材料,则润滑性涂层材料变厚直到没有用的部分,所以从插入时特别容易弯曲的顶端部到3分之1乃至大致一半处增厚。这是因为弯曲的部分尤其摩擦内窥镜插入部的顶端部。
对于本发明之一的内窥镜装置,本发明之三的特征在于,上述润滑性涂层材料的涂敷厚度从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向基端部逐渐变薄。如此,即使涂敷润滑性涂层材料,也能获得与本发明之二同样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能株式会社;SRJ公司,未经富士能株式会社;SRJ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65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佩带的电子设备
- 下一篇:鸡骨草总黄酮碳苷有效部位、其制备方法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