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彩色成像设备及该彩色成像设备的成像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1781.6 | 申请日: | 200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6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金京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G15/01 | 分类号: | G03G15/01;G03G15/16;G03G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明星;冯敏 |
地址: | 韩国京畿道水***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彩色 成像 设备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方面涉及一种成像设备,更具体地讲,涉及这样一种彩色成像设备,该彩色成像设备设置有在其上形成可视图像的多个感光体,并且通过将形成在各个感光体上的各种不同颜色的可视图像重叠而形成彩色可视图像。
背景技术
成像设备是根据图像信号在打印介质(例如,纸)上打印黑白图像或者彩色图像的设备。成像设备的示例包括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复印机、多功能打印机和传真机等。成像设备被分为电子照相型或者喷墨型。在电子照相型成像设备中,光束被扫描到感光体上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显影剂被附着到静电潜像上以将其转印到打印介质上。在喷墨型成像设备中,液态墨根据图像信号被喷射到打印介质的表面上。
而且,电子照相型成像设备被构造成使得感光体的表面充有预定的电势,光束被扫描到感光体上,从而由于电势差而形成静电潜像,然后显影剂被附着到静电潜像上以形成可视图像。形成在感光体上的可视图像被转印到打印介质上,然后通过对打印介质施加热和压力将可视图像定影到打印介质的表面。
这种电子照相型成像设备被分为打印黑白图像的单色成像设备或者打印彩色图像的彩色成像设备。单色成像设备仅使用黑色显影剂,从而仅需要黑色显影装置。但是,彩色成像设备需要多个显影装置,通常,需要四种颜色(例如,品红色、青色、黄色和黑色)的显影装置以形成彩色图像。
存在当前公知的两种类型的电子照相型彩色成像设备。具体地讲,多路径型彩色成像设备设置有一个感光体,而单路径型彩色成像设备设置有与各个显影装置对应的多个感光体。
多路径型彩色成像设备被构造成使得一旦一个感光体在旋转时一个显影装置操作,以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一种颜色的可视图像。然后,在另一显影装置操作之前,形成在感光体上的可视图像被转印。通过剩余的显影装置来重复形成一种颜色的可视图像的过程。因此,曝光过程、显影过程和转印过程重复四次以获得彩色图像。特别是,各种颜色的可视图像依次被重叠在中间转印装置上,然后一起转印到打印介质上。
单路径型彩色成像设备被构造成使得各种颜色的可视图像以较小的时间差依次形成在与各个显影装置对应地设置的各个感光体上。然后,形成在各个感光体上的可视图像以较小的时间差被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或者打印介质上,并被重叠。所以,单路径型彩色成像设备的优点是成像时间短于多路径型彩色成像设备。
第11-52651号(1999年2月26日)的日本专利特许公布中公开了单路径型彩色成像设备的一个示例。所述公开的传统单路径型彩色成像设备被构造成通过四个显影装置形成的各种颜色的可视图像通过带被依次转印到被输送的打印介质上,然后被重叠在打印介质上。显影装置分别设置有感光体,可视图像形成在所述感光体上。感光体分别设置有用于传递动力的驱动齿轮。各个感光体的驱动齿轮通过包括多个齿轮的齿轮系连接到一个感光体驱动电机。
但是,在上述传统的彩色成像设备中,因为感光体通过多个齿轮连接到感光体驱动电机,所以动力传递机构复杂。而且,由于安装空间的限制,所以齿轮应该具有小的尺寸。所以,当齿轮的模数小时,施加到齿轮的齿上的负载很大,从而齿轮的齿很容易变形或者损坏。此外,齿轮的变形或者损坏引起打印错误(例如,抖动或者条带(banding))以及打印质量的恶化。
甚至,大量的动力传递齿轮引起齿轮的装配误差以及各个感光体的旋转不平衡。因此,转印到打印介质上的可视图像之间的相差变大,会非常容易产生颜色对准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彩色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设置有用于驱动多个感光体的动力传递机构、该动力传动机构具有简单的结构,并占据较小的安装空间以被制造得紧凑,并且可减少由于感光体的旋转不平衡引起的打印错误和颜色对准误差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17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