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自行车在审
申请号: | 200810081127.5 | 申请日: | 1999-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4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吴正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正德 |
主分类号: | B62M23/02 | 分类号: | B62M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3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自行车 | ||
本申请是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电动自行车”申请的分 案申请,其申请号为“991044762”申请日为“1999年4月 21日”。
本系列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
参照图10,现有技术中美合资“倍特”牌电动自行车在 蓄电池9内不设保持蓄电池水平放置的纠位装置10,其蓄电 池就过早降低性能,并且,该中美合资“倍特”牌电动自行 车没有能把双脚同时搁放在身体的前下方的横板。
现有的蓄电池铅极板板栅上的糊泥在使用状态时容易 脱落,尤其是正极板上的糊泥较易脱落,导致蓄电池性能降 低。
本系列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不但 当驾驶者需要前上车或者前下车时能前上车、前下车;而且, 当需要时,坐在车座上的驾驶者能把双脚同时搁放在身体的 前下方的部位,乘坐舒适并且安全。
本系列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性能的蓄电池 和或维护蓄电池性能的装置,它们分别能延缓极板板栅上的 糊泥脱落。
本系列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个总的发明构思有两项以 上的发明):
1、一种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车座、车把、车轮、 蓄电池,车架包括下斜管6和座管7,其特点在于:
(1)在所述电动自行车的下斜管6的后方并且在座管7 的前方的部位有可搁脚的横板;
(2)在所述横板的上方有前上车、前下车跨脚的空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当电动自行车的驾驶者需要前上车或者前下车时能从 所述横板上方的空间前上车、前下车,并且,当需要时,坐 在车座上的驾驶者能把双脚同时搁放在身体的前下方的所 述横板上而舒适,并且安全。
2、蓄电池极板板栅的筋条从原来的“+”字形分布排列 改变为呈“T”字形分布排列。
3、蓄电池极板板栅的筋条从原来构成长方形框架改变 为构成具有多个孤形的框架。
4、维护蓄电池性能的装置由承载蓄电池的倾斜的承载 物所组成,在倾斜的承载物上设有作用于蓄电池的避震装 置。
5、位于倾斜的承载物上的蓄电池盒设有保持蓄电池水 平放置的纠位装置。
6.蓄电池盒位于两轮车后轮的上部和后轮上部的两侧,在蓄 电池盒内设有保持蓄电池水平放置的承载面。
7.蓄电池盒设有可通流体的孔。
8.一种维护蓄电池性能的方法,把电动车的蓄电池组成蓄电 池组,每组的电压可选24伏特或36、48等伏特,在多个蓄电池组之 间设自动转换电路,当蓄电池组(1)负载工作一段时间后,转换电路 自动关闭蓄电池组(1)的通路同时接通蓄电池组(2),当蓄电池组(2) 负载工作一段时间后,转换电路自动关闭蓄电池组(2)的通路同时 接通蓄电池组(1)或其它蓄电池组。如此,各个蓄电池组轮流循环负 载工作。
以上每种技术方案都能一定程度地延缓极板板栅上的糊泥脱 落。
本系列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系列发明一种蓄电池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 示意图。图3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
图4是图2中蓄电池内格排列的另一种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图1至3所确定的蓄电池放置在倾斜的细长物体上的主 视示意图。
图6是本系列发明一种维护蓄电池性能的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7至9是把蓄电池以阶梯式水平放置在下斜管和座管的车辆 的主视示意图。
图10是本系列发明中,蓄电池盒位于两轮车的后轮上部和两 侧,蓄电池分列在后轮两侧的主视示意图。
图11是本系列发明一种蓄电池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一种新式极板板栅的主视图。
图13是另一种新式极板板栅的主视图。
图14是一种电动车的转换电路示意图。
参照图1至4,蓄电池外壳1内排列有多个基室3,每个 基室3内放有正、负极板、隔板和电解质,电压约2伏特,然后把 各基室的正、负极按次序串联。在蓄电池外壳设凹槽2,当蓄电 池放置在倾斜的细长物体上时,如图5或6所示嵌放,这样蓄电池水 平放置而不是倾斜放置。所以,受震动时,极板板栅不易变形,糊泥 不易脱落。
当倾斜的承载物4为两轮车的下斜管或座管时,这种蓄电 池便体现出耐震动的高性能。
参照图6,在蓄电池外壳与承载物之间设避震装置5。最好 该避震装置是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正德,未经吴正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11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齿野鸦椿茎段的组织培养方法
- 下一篇:一种病理取材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