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饮料容器的防混识别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1874.0 | 申请日: | 200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2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林金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金祥 |
主分类号: | B65D85/72 | 分类号: | B65D85/72;B65D51/24;B65D55/02;B65D41/3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洪渊源 |
地址: | 362000福建省泉州市丰***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饮料 容器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饮料容器的防混识别方法,使消费者可轻易从多个混杂在一起的饮料容器中识别出是否为自己饮用过的饮料,避免群体消费者饮用同种饮料过程中出现误饮或由于无法识别而丢弃。
背景技术
同种品牌、规格的矿泉水、纯净水、可乐等便携式液体饮料瓶,其外观相同,群体消费者饮用同种饮料过程中,因为饮料瓶外观一致、没有辨别标示而容易混乱,导致消费者难于从混杂在一起的多个饮料瓶中识别出是否为自己饮用过的饮料,经常出现误饮或由于无法识别而丢弃,给消费者造成不便和不必要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饮料容器的防混识别方法,便于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准确的辨别出自己开启饮用的饮料。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便携式饮料容器的防混识别方法,包括由多个带盖体便携式饮料瓶组成的容器组,每个饮料瓶的盖体分别包括旋设于饮料瓶瓶口的瓶盖、固定在饮料瓶上的下连接图,瓶盖与下连接圈之间采用可拉开条带或间断点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组中包括至少三种不同颜色的瓶盖,每个饮料瓶的瓶盖和下连接圈为同种颜色。将容器组中的饮料瓶瓶盖设为多种颜色,且每个饮料瓶的瓶盖和连接圈设为同种颜色,开盖使用后,使用者就可利用不同饮料瓶具有不同颜色的瓶盖和连接圈,与他人使用的饮料瓶区分开来,以辅助使用者从多个混杂在一起的饮料瓶中辨别出自己开启饮用的饮料,减少出现误饮或由于无法识别而丢弃的情况。
进一步,上述每个容器组中的饮料瓶被平分为三个不同颜色的单元组,每个颜色单元组中的所有饮料瓶瓶盖为相同颜色。
最好,上述每个容器组中的所有饮料瓶瓶盖均为不同颜色。
本发明将一个容器组的饮料瓶瓶盖设为多种颜色,最好所有瓶盖均为不同颜色,且每个饮料瓶的下连接圈和瓶盖设为相同颜色,多人群体饮用同种品牌、型号的饮料如矿泉水时,尽量选择不同颜色瓶盖的饮料瓶,最好使每个人的饮料瓶瓶盖颜色不相同;开盖使用后,使用者就可利用自己所开启的瓶盖以及同颜色下连接圈及时、有效、准确的分辨出自己开启饮用的饮料,避免错拿别人的饮料,解决群体消费者饮用同种饮料过程中无法识别的问题。本发明制作简单,识别操作便捷,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单个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识别方法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识别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一种便携式饮料容器的防混识别方法,包括由多个带盖体便携式饮料瓶1组成的容器组(见图2、图4),每个饮料瓶1的盖体分别包括旋设于饮料瓶瓶口的瓶盖11、固定在饮料瓶上的下连接圈12以及连接于瓶盖与下连接圈之间的可拉开条带13,每个饮料瓶1的瓶盖11和下连接圈13为同种颜色。不局限于此,瓶盖11与下连接圈13之间也可采用常见的间断点连接。上述饮料瓶结构为现有技术,下面通过十二个和二十四个同品牌、型号的饮料瓶为一个容器组对本方法作详细说明:
实施1:参照图2。上述容器组中包括有一打即十二个同品牌、型号的饮料瓶1,所有饮料瓶分设为三种不同颜色的瓶盖11,三种颜色选用色差大、便于识别区分如红、蓝、黄等的颜色I、II、III,容器组中的十二个饮料瓶被平分为三个颜色单元组,每个颜色单元组分别包括四个饮料瓶1,同颜色单元组的四个饮料瓶的瓶盖11为同颜色,不同颜色单元组饮料瓶的瓶盖11颜色不同,每个饮料瓶的瓶盖11和连接圈12的颜色相同。其中,四个饮料瓶瓶盖为颜色I,还有四个饮料瓶瓶盖为颜色II,另外四个饮料瓶瓶盖为颜色III。参照图3,消费者在选购时,可选择瓶盖11为颜色I、II或III的饮料瓶1(图中以消费者选用颜色I的瓶盖为例),群体消费者饮用过程中,使用者只需记住自己选用瓶盖11的颜色,就可利用不同饮料瓶1具有不同颜色的瓶盖11和连接图12与他人使用的饮料瓶区分开来,以辅助使用者从多个混杂在一起的饮料瓶中辨别出自己开启饮用的饮料,减少出现误饮或由于无法识别而丢弃的情况。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金祥,未经林金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18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