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垃圾气化燃烧炉的气体排放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1544.1 | 申请日: | 200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8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星;林青;袁水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伟星;林青 |
主分类号: | F23G5/44 | 分类号: | F23G5/44;F23J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气化 燃烧 气体 排放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垃圾气化燃烧炉的气体排放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大难题。目前,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有许多方法,如:作为沼气处理;分类后生产燃油、有机肥和建筑材料;用微生物方法处理等等。其中,主要的是采用填埋和焚烧处理,二种方法。不论是哪一种方法处理垃圾都存在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现在普遍采用的焚烧处理中必须使用燃料助燃,其成本高和排放气体污染大气的问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至今都无法彻底解决。
从包括中国专利在内的有关资料检索表明,目前尚未见到生活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不使用烟囱,而将气体全部收集起来综合处理后进行发电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生活垃圾经过气化燃烧后,将其全部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处理后实施燃气发电,既在实现气体0排放、0污染的情况下,又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的垃圾气化燃烧炉的气体排放处理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垃圾气化燃烧炉的气体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是:在垃圾气化燃烧炉的顶部设置有集气管,集气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水烟塔,水烟塔的侧端设置有吸气机和吸气管及排烟管,排烟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油、气分离回吸罐,油、气分离回吸罐上端设有燃气排出管,下侧端设有排油管,排油管的另一端接至油池;燃气排出管的另一端连接至燃气储存柜,燃气储存柜的另一端气管直接接至气轮机的锅炉或燃气内燃发电机。
所述的水烟塔是采用公知的现有技术中的水烟筒的原理,即将其结构实施放大。
所述的油、气分离回吸罐由1~12个串连接。
所述的油、气分离回吸罐的中间安装有弧形挡板,作为收集油之用。
所述的燃气排出管是安装在燃气储存柜的下端中心。
所述的燃气储存柜是设置在水箱中间的。
工作时气体由炉顶的集气管进入水烟塔,经对混合烟气中的灰和气进行分离处理后,气体再由管道送至油、汽分离回吸罐,进入罐内的气体首先打到弧形挡板壁上,使其上的油粘在挡板上后再往下流,经油池将其回收另用。另一路混合气体经燃气排出管到燃气储存柜,再由气管通到燃气内燃机或气轮机的锅炉进行燃烧发电,所发出的电除了自用外还可以并网供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将垃圾燃烧后排放出的混合气体首先进行灰、气分离,而后再将油、气通过油、气分离回吸罐的分离处理,使油处理后作为再生能源,而混合燃气作为发电的燃料,从而达到充分地利用了再生能源。也因此,本发明可以实现生活垃圾气体的0排放和0污染的目的,是现代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处理的目标与方向。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视图。
图中:1垃圾气化燃烧炉,2集气管,3水烟塔,4吸气机,5吸气管,6排烟管,7油、气分离回吸罐,8排油管,9油池,10燃气排出管,11燃气储存柜,12水箱,13气管,14燃气内燃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在垃圾气化燃烧炉1的顶部设置有集气管2,集气管2的另一端连接至水烟塔3,水烟塔3的侧端设置有吸气机4和吸气管5及排烟管6的另一端连接至油、气分离回吸罐7,油、气分离回吸罐7上端设有燃气排出管10,下侧端设有排油管8和油池9;燃气排出管10的另一端连接至燃气储存柜11,燃气储存柜11是安装在水箱12中间的,燃气储存柜11的另一端气管13直接接至燃气内燃发电机14。
工作时气体由炉顶的集气管进入水烟塔,经对混合烟气中的灰和气进行分离处理后,气体再由管道送至油、汽分离回吸罐,进入罐内的气体首先打到弧形挡板壁上,使其上的油粘在挡板上后再往下流,经油池将其回收另用。另一路混合气体经燃气排出管到燃气储存柜,再由气管通到燃气内燃机进行燃烧发电,所发出的电除了自用外还可以并网供电,燃气内燃机产生的水蒸气再排放到大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伟星;林青,未经张伟星;林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15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