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光采集导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1320.0 | 申请日: | 200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7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项木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项木霖 |
主分类号: | F21S11/00 | 分类号: | F21S11/00;F21V8/00;F21V5/04;F21V21/30;F21V2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龙格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娄烨明 |
地址: | 350009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光 采集 导入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光照明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将户外的太阳光通过光缆导入室内实现太阳光照明的太阳光采集导入装置。
二、背景技术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清洁能源、低成本能源的研发,各国在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上尤其高度重视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在常年见不到阳光的地下室、地铁、地下通道、地下商场或现代高层建筑中,即使室外阳光普照,室内还要利用普通的电能进行照明。作为传统能源的石油、天然气、煤碳、水源等能源用尽的时候,而人类生产生活的主导能源仍是这些能源,人类将无法生存。在未来的发展中,人类必须寻找新的能源替代这些即将耗尽的能源。众所周知太阳能是最典型、能量最强的自然光源,是无费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但仅有很少一部分通过玻璃、天窗射入室内,大部分随着日用交替而白白流逝了。
三、本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集节能、绿色环保、健康为一体的一种太阳光采集导入装置,其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方便,节能环保、低成本,符合我国国情,便于市场推广。
本发明主要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本发明包括有球形罩、圆筒形底座、太阳光采集器、支架及太阳光导入光缆。所述的球形罩为一透光型球体,架设于圆筒型底座之上,采集器、支架均设于球形罩内。所述的太阳光采集器由多个可聚集阳光的光学透镜、一个传感器、一个用于支撑所有光学透镜和传感器的支架及一个用于旋转支架的第一轴、一个用于转动第一轴的步进电机、一个垂直于第一轴设置的第二轴以及一个用于转动第二轴的步进电机组成;传感器是用来采集太阳光的数据并发出信号,控制步进电机进行旋转以精确跟踪太阳光,使所有透镜始终直对阳光;太阳光导入光缆是由一束多根光纤构成,每根光纤的光接收端安装在光学透镜的焦点上,从而将采集到的阳光通过光缆传输并可转弯导入室内实现太阳光照明。
本发明开关自如,具有在关闭后可以自动复位到第二天早晨正对太阳的位置。
收集来的太阳光不仅可以实现室内照明,还可以用于美容、健身、日光浴等用来增进人体健美。
综上所述,本发明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节能、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
四、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有球形罩2、圆筒形底座1、太阳光采集器、支架8及太阳光导入光缆9。所述的球形罩2为一透光型球体,架设于圆筒型底座1之上,采集器、支架8均设于球形罩2内。所述的太阳光采集器由多个可聚集阳光的光学透镜4、一个传感器3、一个用于支撑所有光学透镜4和传感器3的支架8及一个用于旋转支架8的第一轴10、一个用于转动第一轴10的步进电机6、一个垂直于第一轴10设置的第二轴11以及一个用于转动第二轴11的步进电机组成;传感器3是用来采集太阳光的数据并发出信号,控制步进电机进行旋转以精确跟踪太阳光,使所有透镜始终直对阳光;太阳光导入光缆9是由一束多根光纤7构成,每根光纤7的光接收端安装在光学透镜4的焦点上,从而将采集到的阳光通过光缆9传输并可转弯导入室内,实现太阳光照明。
当太阳升起时,本装置中的传感器就会检测到太阳光,并将采集到的太阳光数据通过控制电路发出控制信号,驱动步进电机转动第一轴和转动第二轴,使透镜的受光面始终垂直于太阳光,即与太阳一起升起一起落下。因太阳光与可聚焦太阳光的透镜的受光面垂直,并将太阳光聚集为一点,此时温度最高、能量最高、亮度最高。故在光纤接收端设有隔热装置,通过光纤将点光源传输到室内,实现太阳光照明。
太阳下山之后,故无法继续采集太阳光,本装置将关闭并自动复位到第二天早晨正对太阳的位置,从而进行周而复始的运作。
如果发现采光照明亮度不够,可采用多个太阳光采集导入装置,将各根光纤连接到各透镜的焦点上,组成多根光缆,以保证照明亮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项木霖,未经项木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13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