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弯管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70849.0 | 申请日: | 2008-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7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赖勇清;柴世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永德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3/06 | 分类号: | C03B23/06;H01J9/2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素华 |
地址: | 350012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弯管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弯管的工艺,尤其涉及一种螺旋形节能灯管制造中的自 动弯管工艺。
【背景技术】
螺旋形节能灯管的明管目前普遍采用手工制造,工人用目测的方法进行 玻璃管加热软化程度控制及绕好的玻璃管恢复尺寸控制,由于弯管过程这种 方法不仅工人劳动强度大,不利于安全生产,且生产效率很低。因此目前有 很多关于改进这种加工方法的自动弯管机的研制,但目前的自动弯管机还不 成熟,无法进入市场大量使用,主要原因是玻璃管的加热采用定时加热工艺 及绕好的玻璃管恢复尺寸采用定时吹风工艺。机器弯管要求每根玻璃管加热 软化程度要一样,由于玻璃管在加热过程要频繁进出弯管炉,因此炉子的温 度变化大,恒温要求控制难度大,并且玻璃管自身存在直径与壁厚尺寸误差, 采用定时加热工艺,玻璃管在弯管炉内的虽然加热时间一样,但受上述因数 影响,玻璃管加热软化程度不同,同样,绕好的玻璃管恢复尺寸时,采用定 时吹风工艺,受玻璃管加热软化程度不同影响及弯管时周围环境温度的影 响,造成吹涨的玻璃管尺寸不同,这些原因造成自动弯管时合格率低,机器 无法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操作螺旋形节能灯管弯管的工艺已不能满 足生产的需要,不仅工人劳动强度大,不利于安全生产,且生产效率很低, 因此解决螺旋形节能灯管自动化制造的自动弯管工艺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螺旋形节能灯管自动化 制造的自动弯管工艺。
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自动弯管工艺,其特 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使用输料装置将直玻璃管自动输送到弯管炉;
步骤2:直玻璃管在弯管炉的加热区内加热,采用安装固定在机架上并 且与被加热直玻璃管有固定距离的光电测量装置测量玻璃管的弯曲变形挠 度,当玻璃管加热弯曲绕度变形垂到光电管光束位置时,光电测量装置控制 输料装置带动玻璃管离开弯管炉,然后将玻璃管放置在弯管装置上,输料装 置继续运行,重复步骤1;
步骤3:弯管装置进行绕管,在绕管结束时对玻璃管进行吹胀气,使用 光电测试的方法控制吹胀玻璃管的尺寸,当绕在弯管装置上的加热变形的玻 璃管被吹胀到被光电测量装置的测量光束检测到信号时,光电测量装置自动 发出信号停止吹胀气,玻璃管停止膨胀;
步骤4:从弯管装置上取下已弯折好的螺旋形节能灯管。
本发明可进一步具体为:
所述步骤2中直玻璃管在进入弯管炉的加热区开始加热前,首先在弯管 炉的预热区进行预热。
所述输料装置包括机架,处于输料起点位置的上料装置及送料轮组,至 少一个夹具以及固定夹具用的环形链条,所述上料装置、送料轮组及环形链 条均由机架支撑,所述送料轮组的始端承接上料装置,末端伸向其中一个处 于输料行程起点的夹具,所述夹具在弯管炉的一边开口朝上,所述环形链条 靠近弯管炉的一边垂直于地面。
所述弯管炉包括本体、复数个电热元件、上炉盖、下炉盖、前端盖以及 后端盖,所述本体包括两个相对的左炉体及右炉体,左炉体以及右炉体之间 形成一贯穿上下的第一中缝,所述电热元件分别设置在左炉体以及右炉体内, 所述上炉盖可移动的盖住第一中缝的上开口,所述下炉盖可移动的盖住第一 中缝的下开口,所述前端盖开口对准第一中缝的前端开口,所述后端盖的开 口对准第一中缝的后端开口。
所述弯管装置,包括可旋转升降的绕管装置及固定在其上面的弯管模具, 支架,所述弯管模具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坯管导向装置,所述坯管导向装置包 括导轨和夹具翻板装置,夹具翻板装置设置在导轨上,所述坯管导向装置通 过支撑杆固定在支架上。
所述坯管导向装置的导轨上远离弯管模具的一侧设有吹胀气导管,吹胀 气导管吹气口的轴线与夹具翻板装置在合的状态的导向孔的轴线共轴线安 装,所述吹胀风导管的吹头为一内空的圆柱体,所述吹头插在预弯管的玻璃 管的端部内,吹头的外径小于玻璃管的内径。
还包括一自动回转的定位工作台,所述定位工作台位于弯管炉的下开口 正下方,包括固定机架、分度回转机架、及驱动装置,所述分度回转机架处 于固定机架的上方并通过一固定轴连接,所述分度回转机架外缘固定有所述 弯管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永德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永德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08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电池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卡手机自动收集网络覆盖信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