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楮头红中提取类黄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70845.2 | 申请日: | 2008-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9117B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魏道智;宁书菊;陈昭君;余青;叶馨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185 | 分类号: | A61K36/185;A61P1/16;A61P1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中 提取 类黄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一种植物体内提取类黄酮物质的提取方法。
技术背景
楮头红(S.nepalensis Wall.),属于野牡丹科(Melastomaceae)中的肉穗草属(Sarcopyramis Wall.),别名为风柜斗草。一年生草本,高10~20cm,茎肉质无毛,有四棱,全株带紫红色。叶对生长卵形或披针形,长3~6cm,宽1.0~2.5cm,先端长渐尖,边缘有锯齿,主脉3~5条,有长柄,叶面青绿色,叶背淡绿色,被白色稀疏刚毛。花两性,淡黄色或紫色,数朵簇生,枝顶或叶腋;花萼为倒尖塔形,呈风柜斗状,故而得名。《中药大辞典》记载:其性凉、味酸、无毒;功用:清肺热,去肝炎;治风湿痹痛,耳鸣、耳聋及目雾羞明。《实用中草药》载:其性平、味甘。功用:凉热解毒、凉血利水。主治急性肝炎,肺热咳嗽。
到目前为止,尚无有关从楮头红植物中提取类黄酮物质的报道,从楮头红中分离到类黄酮物质在国内外也尚属首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从楮头红植物中提取类黄酮的方法,以促进该植物成分化学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上更好的开发和应用。
提取步骤:
1.取楮头红植物(S.nepalensis Wall.)干品、粉碎
2.粉碎后干品用95%酒精冷浸24小时后,以95%酒精为溶剂加温回流三次,收集滤液。
3.收集的滤液于真空旋转浓缩仪浓缩为浸膏。
4.用浸膏体积的1倍量水悬浮,然后用悬浮液2倍量的乙酸乙酯萃取,萃取3~5次,合并滤液。
5.于真空旋转浓缩仪浓缩上浓缩萃取液为浸膏。
6.浸膏用乙酸乙酯溶解,溶解液上200~300目硅胶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为5/1为洗脱液梯度洗脱,收集石油醚/乙酸乙酯为2/1部分洗脱液,真空旋转浓缩。
7.热无水酒精溶解,冷丙酮结晶。
8.甲醇重结晶,类黄酮物质结晶物。
采用本发明技术进行提取的特点是提取步骤简单,制得化合物纯度高,无杂质。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1.取楮头红植物地上部分干品,粉碎
2.粉碎后干品用95%酒精冷浸24小时后,以95%酒精为溶剂加温回流三次,收集滤液。
3.收集的滤液于真空旋转浓缩仪浓缩为浸膏。
4.用浸膏体积的1倍量水悬浮,然后用悬浮液2倍量的乙酸乙酯萃取,萃取3~5次,合并滤液。
5.于真空旋转浓缩仪浓缩上浓缩萃取液为浸膏。
6.浸膏用乙酸乙酯溶解,溶解液上200~300目硅胶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为5/1为洗脱液梯度洗脱,收集石油醚/乙酸乙酯为2/1部分洗脱液,真空旋转浓缩。
7.热无水酒精溶解,冷丙酮结晶。
8.甲醇重结晶。即获类黄酮物质结晶物。
实施例2:
取楮头红植物根的干品为原料,按实施例1的方法提取类黄酮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08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