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岩土与气根植物联合降温除湿的新风采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0128.X | 申请日: | 2008-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8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付祥钊;刘丽莹;孙婵娟;樊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F24F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张荣清 |
地址: | 400044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岩土 气根 植物 联合 降温 除湿 新风 采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暖通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空气的热湿处理技术与采集新风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使建筑物内的空气品质满足卫生要求,需要给室内输送室外新鲜空气——新风。而热湿地区的夏季室外空气,不但其温度较高,而且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含湿量过大的空气不利于健康,并造成不舒适感。因此,需要对采集的室外新鲜空气进行降温和除湿处理后才能送入室内,以满足室内卫生舒适性要求。
就降温技术而言,目前多是采用机械制冷降温,在降温的同时,需要消耗较多的能源。就除湿技术而言,当前主要有:冷冻除湿法、固体吸附除湿法、液体吸收除湿法等。虽然它们均有各自不同的优点与应用场合,但是,它们又均存在着各自的缺点。例如:冷冻除湿的露点受冷冻水温限制不能达到低湿度,湿度控制能力受限,而且冷冻除湿方式表面冷却器处于湿工况运行,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造成室内空气品质的下降。固体吸附除湿,其转轮运行过程是动态的,混合损失大,效率低,而且除湿过程释放的潜热使除湿剂的温度升高,吸湿能力下降。液体除湿的除湿器、再生器性能系数不高,除湿溶液的物性限制了系统COP的进一步提高。除它们存在各自的特点之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均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即会对环境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量消耗极少的对新风进行热湿处理的新风采集装置。
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一种地下岩土与气根植物联合降温除湿的新风采集装置。该新风采集装置包括有把空气引入其内的地下岩土孔、从该地下岩土孔的底部把空气引出的孔内吸风管。在本发明中,孔内吸风管的出口端与一个气根除湿箱联通,该气根除湿箱远离孔内吸风管出口端的一侧,有与建筑物室内联通的新风出风管。该气根除湿箱内悬挂有气根植物的气根;除与孔内吸风管和新风出风管联通、在其上部有引入气根的气根孔之外,该气根除湿箱的其余部位均呈密闭状态。
本发明运行时,首先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地下岩土孔内(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进入孔内的空气在下行过程中,与岩土壁面进行热交换以降温;然后,通过孔内吸风管从地下岩土孔的底部把降温后(但有较高的相对湿度)的空气引进气根除湿箱内;在气根除湿箱内,这些相对湿度较高的空气与悬挂其内的气根植物的气根充分接触,通过这些气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而除湿;最后,通过新风出风管把降温、除湿后的新风引出到建筑物室内。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用地下岩土温度在夏季低于室外温度的特性,让室外空气与地下岩土接触换热,从而降低空气的温度。在通常情况下,通过地下岩土来降温的空气,其相对湿度是较大的,往往需要除湿处理。于是,本发明就运用另一技术原理来进行除湿,该原理是,根据气根植物(例如榕树等)在生长的过程中,除通过埋入地下的根来吸收水分之外,一部分水分还是通过其暴露在外部(即空气中)的气根来吸收的特性,利用这些气根来吸收降温后相对湿度较高的空气中的水分、以进行除湿——为了能够充分地利用气根吸收水分、进而取得除湿的效果,本发明特别把这些气根悬挂在一个半密闭(即“除与孔内吸风管和新风出风管联通、在其上部有引入气根的气根孔之外,……其余部位均呈密闭状态”)的气根除湿箱内。
从方案、运行过程及其原理介绍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不但在降温方面充分地利用了地下岩土与空气的温差,而且在除湿方面充分地利用了气根植物的吸水特性。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节省了较多传统降温、除湿设备所需要的电耗、固体或液体的除湿材料,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地下岩土)和生物特性,在自然环境中对新风进行降温、除湿的处理,在不影响气根植物生长需要、甚至在更有利于气根植物生长的前提下,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01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