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饲料用脱毒菜籽蛋白粉制造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9791.8 | 申请日: | 2008-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5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孙烽;周小华;蔡怀德;贺爽;金挺;苏霞利;廖妙飞;陈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中牧饲料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1/00 | 分类号: | A23K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33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饲料 脱毒 菜籽 蛋白粉 制造 工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脱脂菜籽饼粕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脱脂菜籽粕的脱毒方法。
二、背景技术
油菜籽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年产量高达5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8.3%。油菜籽在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加工,通常可得到35-40%的菜籽油和50-55%的脱脂粕。菜籽油是我国的主要食用油之一,也用于制造脂肪酸、甘油等。菜籽脱脂粕原料来源非常丰富,营养价值高,含有35-40%的蛋白质。菜籽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推荐模式值,含硫氨基酸和赖氨酸的含量较高。菜籽蛋白的PER值高于其它的植物蛋白,甚至高于酪蛋白,其吸油性、保水性和乳化性能均优于大豆蛋白,是潜在的有价值的植物蛋白资源。但是,脱脂菜籽粕还含4.4%~5.6%的植酸、1.5%~3.5%单宁、5.6%~9.7%的硫代葡萄糖甙。硫代葡萄糖甙本身无毒,在硫甙酶等因素的作用下,1分子硫代葡萄糖苷分解成1分子异硫氰酸酯,或1分子恶唑烷硫酮等毒性成分,使甲状腺肿大,肝脏受损;植酸盐为强螯合剂,可阻碍锌、铁等多价金属离子吸收和利用;菜籽单宁则使菜籽蛋白褐变并产生苦味。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降低脱脂菜籽粕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1991)规定的异硫氰酸酯(以丙烯基异硫氰酸酯计)的允许量,即菜籽饼粕中异硫氰酸酯(以丙烯基异硫氰酸酯计)含量低于4000mg/kg后,方可用于饲料添加,充分利用菜籽脱脂粕资源。虽然国家标准未规定菜籽饼粕中的植酸盐及单宁含量限制,但是,降低其含量,可明显提高饲料适口性及营养性,因此,研究脱脂菜籽粕的脱毒,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降低脱脂菜籽粕中的上述三种有毒有害物质,人们研究开发了多种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类,分别是微生物脱毒法、物理脱毒法和化学脱毒法。
物理脱毒法如《中国油脂》1994年第19卷第1期中“菜籽热喷去毒研讨”一文,公开的是将含一定水分(13-15%)的菜籽饼粕装入压力罐内,通入温度为110-140℃、压力为0.3MPa的饱和蒸汽,经5-15分钟短时处理,突然减压放料,使其产生“膨化”作用,烘干成脱毒产品。该法虽简单,但仅能使硫代葡萄糖苷分解,排放出异硫氰酸酯等,达到脱毒。对于脱脂菜籽粕中的其它营养抑制剂例如植酸盐和单宁,却不能脱除,因此脱毒效果有限。特别是其使用含水13-15%的脱脂菜籽粕,由于含水量太低,短时高温接触不能有效作用于脱脂菜籽粕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化学连接,因此,不利于脱硫代葡萄糖苷脱脂菜籽粕继续脱毒及脱毒废液的综合利用。
化学脱毒法如《中国油料》1997年第19卷第2期中“菜籽饼粕脱毒植酸提取和浓缩蛋白分离蛋白的制备”一文,公开的是对菜籽饼粕用0.2-0.5mol/L的稀盐酸作脱毒、提取植酸的提取液,用0.02mol/L氢氧化钠稀碱液作蛋白质提取液;用组织匀浆机匀浆后,离心制备浓缩蛋白。该方法的脱毒效果虽比物理法好,但是,用稀碱提取蛋白质后残留的废渣不能进一步利用,若不采取脱色措施,蛋白质产品呈褐色,不能用于食品等行业沉淀、而且洗涤蛋白质产生大量含盐废水,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微生物脱毒法以特殊微生物为菌种,利用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特殊酶,分解硫代葡萄糖苷,达到脱毒。该法主要脱除脱脂菜籽粕中的硫代葡萄糖苷,但不能脱除植酸盐及单宁,而且脱毒时间一般长达数天,占用场地大,脱毒效果受环境影响大,易感染杂菌导致脱毒失效等。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脱脂菜籽粕脱毒方法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饲料用脱毒蛋白粉的制造工艺,具有脱毒效果好,产品质量高,工艺简单,实现从脱毒废液中综合制备植酸盐、单宁、多糖及水的循环利用,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中牧饲料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未经四川中牧饲料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97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