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继电器单极性永磁激励双稳态电磁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8647.2 | 申请日: | 200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7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凌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1/02 | 分类号: | H01H51/02;H01H51/27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学诗 |
地址: | 563006***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继电器 极性 永磁 激励 双稳态 电磁 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继电器领域。尤其属于一种继电器单极性永磁激励双稳态电磁系统。
二、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的结构一般包括电磁系统、接触系统、连接支架、外罩组合等组成。
电磁系统是将外加的激励电能通过磁路系统转化为机械能的机构,一般包括激励线圈、磁回路零件、运动衔铁等部件;接触系统是利用电磁系统提供的机械能实现负载切换的机构,一般有支撑基座、接触簧片组等部件组成;连接支架是将电磁系统和接触系统连成整体的部件,其结构强度直接影响继电器的抗冲振性能;外罩组合是实现继电器内部结构密封的关键部件,除能实现密封功能外,还能实现继电器内部结构的磁屏蔽功能。
电磁系统是整个继电器的核心部分,电磁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是提高继电器整机性能的关键,随着继电器使用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常规电磁式的电磁系统已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因此,永久磁钢进入继电器的结构中,逐渐取代常规的复原弹簧成为继电器中的关键零件。
一般采用永久磁钢作为激励源的电磁系统包括平衡力式电磁系统、桥式电磁系统和差动式电磁系统等,随着继电器使用要求的日益提高,这几种电磁系统已不能满足设计选用的需求。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单极性永磁激励双稳态电磁系统,在现有永磁激励电磁系统的基础上,对各零部件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对电磁系统的磁回路进行拆分、重组,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单极性永磁激励双稳态电磁系统,以满足特殊设计条件的需求,为继电器电磁的设计选型提供更大的选用范围。
本发明的内容如下:
1)两个激励线圈采用卧式结构
激励线圈是继电器电磁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布局形式决定了继电器的整体结构形式和整机性能。本发明中的两个激励线圈采用同轴向的布局结构,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继电器工作过程中,通过给不同的线圈施加规定的激励电压实现继电器的切换。
2)永久磁钢采用刀口式单极性结构
本发明中的永久磁钢采用单极性结构,即只存在一个N极和一个S极。磁钢的一端采用刀口式的结构,刀口上可根据使用的要求适当增加圆弧过渡,以增加磁钢的耐磨能力和力学性能,刀口所在的磁极可根据设计时线圈的激励方向自行选用;另一端可根据继电器的结构设计要求进行任意设计,以不破坏电磁系统的磁回路为原则,可设计成圆弧形、平面型或其他形状。
3)两个线圈采用单独的铁心、轭铁
继电器电磁系统的铁心、轭铁是增强和集中线圈产生磁通的零件,是电磁系统磁回路中的关键零件。本发明中的铁心、轭铁采用分段结构,两个激励线圈分别拥有单独的铁心和轭铁,两个铁心、轭铁单独工作,形成单独的磁回路。
4)衔铁中间支撑在磁钢的刀口上,两端分别与两轭铁工作接触本发明中的衔铁根据实际要求设计成平板形或中间成V字形,其中平板衔铁需采用单独的转轴和轴支撑零件来约束衔铁旋转中心,V形衔铁可直接将V形部位支撑在磁钢刀口上,或采用单独的转轴和轴支撑零件的约束下使衔铁旋转。衔铁的两端按照继电器所处的状态分别与两轭铁的工作面接触,形成单独的磁回路。
5)磁钢、两个线圈、两个轭铁通过两个铁心连接在同一水平轴线上
在本发明的电磁系统中,磁钢处于整个部件的中心位置,两个线圈分别处于磁钢的两侧,两个轭铁处于两个线圈的外侧,磁钢、线圈、轭铁零件通过铆装在铁心上实现结构的组装,并确保所有零件处在以铁心轴心为中心的同一轴线上。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对常规永磁激励电磁系统进行拆分、重组,设计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单极性永磁激励双稳态电磁系统。解决了差动式电磁系统零件加工困难的问题;解决了平衡力式电磁系统装配精度要求过高的难题;解决了桥式电磁系统装配困难、装配效率过低的问题。
四、附图说明
图1系本发明的继电器单极性永磁激励双稳态电磁系统中磁钢结构视图
图2系本发明的继电器单极性永磁激励双稳态电磁系统中V字形衔铁结构视图
图3系本发明的继电器单极性永磁激励双稳态电磁系统中电磁系统结构视图
图中:1-轭铁、2-线圈、3-铁心、4-磁钢、4a-刀口、5-衔铁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86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磁脱扣器的脱扣衔铁
- 下一篇:结合面板与按键的按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