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酸性废水中金、铂金和钯金的离子交换回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8303.1 | 申请日: | 200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8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邹家浩;张小江;曹伯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众恒隆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2 | 分类号: | C02F1/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酸性 水中 铂金 离子交换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贵金属精炼中的贵金属富集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酸性废水中金、铂金和钯金的离子交换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贵金属精炼工业中,要顾及经济效益及经营成本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要二都密切相结合,其实是个矛盾结合体,要兼顾二者关系,就必须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发明新工艺,去达到新的要求目的。离子交换树脂法回收精炼废水中的金、铂金、钯金工艺就是其中的一项新工艺。目前一般精炼废水回收里面的贵金属大部分是加硫化钠沉淀里面的贵金属,但同时也沉淀了其中的贱金属,达不到贵贱分离的目的。而且沉淀物较细,很难过滤。过滤过程是一个冗长的过滤,费工又费时,并且后续的处理带来一系列的分离回收难的问题,达不到有效的分离。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树脂吸附废水中贵金属离子,有效分离贵金属离子和非贵金属离子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该酸性废水中金、铂金和钯金的离子交换回收方法至少包括如下的步骤1、将精炼废水通过吸附树脂,使负离子贵金属与吸附树脂结合,2、通过其余步骤来回收被吸收在吸附树脂中的贵金属。
上述的酸性废水中金、铂金和钯金的离子交换回收方法,其中的吸附树脂为D301-III阴离子交换树脂。
上述的酸性废水中金、铂金和钯金的离子交换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其余步骤为:
a.用10%的硫脲溶液作为反洗液;
b.以4-8米/秒的流速通过树脂柱;
c.洗脱时间:40-60分钟;
d.再生液用量:硫脲(10%)/树脂=2/1;
e.洗脱液回到精炼系统。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方法既可较完善地回收了废水中的贵金属,又可以使贵金属同废水里的绝大部分的贱金属分离出来,给后续的贵贱金属处理带来极大的方便。并且可以通过常规的废水处理达到环保排放的要求。同时也充分回收了贵金属,避免了资源浪费,使大量废水中的微量贵金属通过这种有效的方法达到明显地回收。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酸性废水中金、铂金和钯金的离子交换回收方法,是通过将废水通过树脂柱进行离子交换,将负离子形式存在的贵金属过滤吸附在树脂柱上,从而分离贵金属和其他金属,对吸附完成后的树脂进行下一步的回收来得到不含其他金属杂质的贵金属。
精炼废水中的金、铂金、钯金等贵金属离子基本上是以氯配阴离子AuCl4-、PtCl62-、PbCl42-等的形式存在,为便于回收,首先务必将含贵金属的氯配阴离子和非贵金属分离,本发明采用如下步骤:1、将精炼废水通过吸附树脂,使负离子贵金属与吸附树脂结合,2、通过其余步骤来回收被吸收在吸附树脂中的贵金属;步骤1中通过树脂柱时,这些氯配阴离子与树脂上可交换的阴离子进行离子交换。从而吸附在树脂上,而废水中的贱金属大部分呈阳离子状态,在通过树脂柱时不被吸附,而得以顺利通过树脂柱。从而达到贵贱金属分离的目的。步骤2中,当柱中的树脂吸附贵金属达到饱和后,取出进入下一步的贵金属回收处理流程,而经分离的废水因已没有了贵金属而可以以常规手段进入下一段的废水处理。
本实施例中的吸附树脂采用D301-III阴离子交换树脂,其吸附的特点如下:
1、吸附速度:2~8平方米/小时·100公斤树脂;
2、吸附方式:用顺流多级固定床连续式吸附设备;
3、吸附温度:室温;
4、吸附范围:PH=0~14
含贵金属废水进入交换柱内,经交换吸附后,废水中的金、钯、铂被吸附在树脂上。而铜、镍、铁、锌等贱金属不被吸附,直接通过树脂柱,进入收集池,等待下一步的废水处理。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如下:
1、含量为(ppm):银:3.90,金:0.43,钯金:12.90,铂金:4.36铝:2.35,钙:25.72,铜:688.66,铁:15.45,镍:201.84,锌:145.27硫:1657.86,酸度:[H+]=4.56摩尔/升的废水,共1000升,以3立方米/小时的流速通过树脂柱,每20分钟取样检测,银、金、钯金、铂金没检出,取样检测结果如下表:(单位p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众恒隆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众恒隆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83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抢险起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