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7244.6 | 申请日: | 200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4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岳敏;程林;贺雪琴;张万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21/082 | 分类号: | C01B21/082;C01B35/14;H01M4/5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林虹 |
地址: | 518055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结构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BCN化合物,具有纤维晶体结构,晶体的层间距在0.300~0.400之间,其粒度为1~75μm,锂嵌入该材料电位为0.2~0.8V,脱出电压为0.2~1.0V。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100-1500mAh/g的首次放电比容量。
3.一种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按含氮化合物与硼酸的物质的量比为6~1∶1~6,分别将含氮化合物在25~100℃水中溶解,硼酸在25~100℃水中溶解,然后将硼酸慢慢注入已溶解的含氮化合物溶液中,搅拌0.1~10h,回流,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针状前驱体;
二、将针状前驱体与锂源混合均匀后,置于加热反应装置中,按1~1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到300~1500℃范围内,保温2~96h,进行碳化处理;三、将获得的材料,置于加热装置中,按1~1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到2000-3500℃保温20-360h,进行石墨化处理,获得具有纤维晶体结构,晶体的层间距在0.300~0.400nm之间的电极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前针状前驱体与锂源物质按1∶>0~6的质量比球磨混合均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氮化合物是吡咯类、胺类、嗪类、吡啶类、尿素和氨基酸类中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锂源物质是氢氧化锂、碳酸锂、醋酸锂、氯化锂、硫酸锂、硝酸锂、碘化锂、叔丁醇锂、苯甲酸锂、甲酸锂、氟化锂、铬酸锂、四水柠檬酸锂、四氯铝酸锂、溴化锂、四氟硼酸锂和草酸锂中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装置为管式炉、马弗炉或回转炉,所述针状前驱体与锂源混合采用行星式球磨或滚筒球磨,混合介质为不锈钢、玛瑙或氧化锆中的一种或两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炭化/石墨化过程中连续通入氮气、氩气、氖气、氦气、氢气、水煤气和天然气中任一种气体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气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或混合气体气流的流速为20-1000毫升/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类石墨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纤维晶体结构的物质进行粉碎、球化、分级、筛分、除磁处理,得到平均粒径为1~75μm的电极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724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