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制混凝土板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6986.7 | 申请日: | 2008-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11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2/06 | 分类号: | E04C2/06;E04B5/18;E04B5/3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占元 |
地址: | 518049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板。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对住宅的需求日趋迫切,建筑物的高层化、大型化和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而传统的建筑,都是通过现场施工(例如现场浇铸混凝土框架、楼面等)完成的,不仅存在因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而导致的建筑质量风险,而且存在施工效率较低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生产技术,是指把建筑各分部构件(例如柱、梁、楼面等)在工厂集中生产加工,进行现场调运组装施工。采用建筑工业化作业,不仅提高了建筑的效率,而且可最大程度改善结构精度,解决墙体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提高建筑性能,降低使用能耗和建造能耗,保护环境。
高层、超建筑住宅多以框架结构体系为主,按部位(柱子、梁、楼板、阳台等)选用预制混凝土复合工法为一个发展趋势。而预制混凝土部件在工厂集中生产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然后再进行吊装作业,因此其尺寸和强度必须符合上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板不适合工业化作业的缺陷,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由板内钢筋及包裹所述板内钢筋的混凝土组成的板状主体,所述板状主体的厚度大于或等于40mm,所述板状主体的上表面距离最近的板内钢筋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5mm,所述板状主体的下表面距离最近的板内钢筋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5mm。
在本发明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所述预制混凝土板为屋外用楼板,所述板状主体的下表面距离板内钢筋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5mm。
在本发明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所述板状主体的上设有紧贴其上表面的轻质填充材料,所述轻质填充材料的底端与最近的板内钢筋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5mm。
在本发明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所述板状主体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mm。
在本发明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所述板状主体内埋设有预应力钢绞线,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与板状主体上表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
在本发明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所述板状主体的厚度大于或等于70mm。
在本发明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还包括底端埋设于所述板状主体、顶端露出板状主体上表面的桁架筋,所述桁架筋由与板内钢筋固定的下弦筋、位于板状主体上表面之上的上弦筋以及连接所述上弦筋和下弦筋的格构筋组成。
在本发明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中,所述上弦筋和下弦筋相互平行。
经大量试验数据证实,本发明的预制混凝土板兼顾了工厂生产、运输以及施工强度的要求。由于上述预制混凝土板在工厂浇筑,排除了天气、人员、技术、场地以及操作条件等原因影响,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可大幅度减少施工现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预制混凝土板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预制混凝土板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由钢筋及包裹所述钢筋的混凝土组成的板状主体,该板状主体的厚度大于或等于40mm,其上表面距离最近的板内钢筋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5mm,下表面距离最近的板内钢筋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5mm。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预制混凝土板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该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由板内钢筋12和混凝土11组成的板状主体10,其中板内钢筋12由多跟相互固定的钢筋组成(例如网状、框架等),类似板状主体11的“骨架”,而混凝土11则包裹板内钢筋12。在浇筑时,首先将板内钢筋12放置到模具中,在向模具中填充混凝土,在混凝土完全硬化拆除模具制成板状主体10。
当上述预制混凝土板用作实心楼板时,板状主体10的下表面距离最近的板内钢筋12的距离d2应至少为15mm,最好不小于25mm。相应地,此时的板状主体10的最小厚度d3至少为40mm,推荐为50mm;板状主体10的上表面距离最近的板内钢筋12的距离d1应大于或等于15mm。当预制混凝土板为屋外用楼板时,例如建筑物的露台的楼板,此时板状主体10的下表面距离板内钢筋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15mm,最好为35mm及以上。
此外,在板状主体10上还设有底端埋设于板状主体10、顶端露出板状主体10上表面的桁架筋。该桁架筋由与板内钢筋12固定的下弦筋14、位于板状主体10上表面之上的上弦筋15以及连接上弦筋15和下弦筋14的格构筋16组成。上述的上弦筋15和下弦筋14相互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69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旧房节能改造复合墙体混凝土喷射方法
- 下一篇:高位压力储水罐式供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