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无机杂化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4728.5 | 申请日: | 200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4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于水利;左行涛;许霞;徐俊;暴瑞玲;王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71/78 | 分类号: | B01D71/7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永焕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无机 杂化强 碱性 阴离子 交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子交换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离子交换膜是电渗析器的关键部件,由于阴离子交换膜比阳离子在制备上 更加复杂和困难,而且它在电渗析过程中最容易受沉淀腐蚀和有机物质的污 染,直接影响淡化器的寿命,所以,开展阴离子交换膜的研制更有特殊和重要 的意义。
目前,制备阴离子交换膜采用“先聚合-后氯甲基化-再胺化”的工艺,但 是它存在如下难以克服的缺点:(1)在氯甲基化反应中,大量的次亚甲基联桥 的副交联生成,导致产品性能差,例如离子选择性透过系数仅为0.82~0.89, 膜电阻高,机械性能差,抗污染能力差;(2)氯甲基化母液中含有易挥发的氯 甲醚、甲醛和氯化氢等有毒物质,严重污染环境;(3)氯甲醚(尤其是二氯甲醚), 严重致癌,对身体有害,操作过程不安全,对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生产及膜的研 制和生产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制备阴离子交换膜存在污染环境、操作过 程不安全及产品性能差的问题,而提供有机无机杂化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及其 制备方法。
本发明有机无机杂化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按重量百分比由5.0%~30%的 聚偏氟乙烯、1%~20%的聚醚醚酮、0.5%~20%的二乙烯苯、1%~20%的乙 基苯乙烯、1%~10%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20%~80%的有机溶剂、0.01%~ 4.0%的纳米三氧化二铝颗粒、1.0%~45%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0.05%~ 2.0%的过氧化苯甲酰制成;其中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 甲酰胺或二甲亚砜。
制备有机无机杂化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按重 量百分比称取5.0%~30%的聚偏氟乙烯、1%~20%的聚醚醚酮、0.5%~20% 的二乙烯苯、1%~20%的乙基苯乙烯、1%~10%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20%~ 80%的有机溶剂、0.01%~4.0%的纳米三氧化二铝颗粒、1.0%~45%的甲基丙 烯酸缩水甘油酯和0.05%~2.0%的过氧化苯甲酰;二、超声波震荡的条件下, 将称取的纳米三氧化二铝颗粒加入到称取的有机溶剂中;三、再向有机溶剂中 加入称取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乙烯苯、乙基苯乙烯、邻苯二甲酸二甲 酯、过氧化苯甲酰均匀混合后,静置脱泡,得铸膜液;四、在20~30℃的条 件下将铸膜液在玻璃板上制成膜,在60~70℃的条件下干燥2~3h,然后放入 100~110℃的条件下反应2~3h,室温下冷却后,放入去离子水中浸泡至膜从 玻璃板上自动脱落,再将膜自然风干;五、在室温下将膜放入质量浓度为5%~ 33.3%的三甲胺溶液中浸渍2~4d,然后用去离子水漂洗,再将膜放入浓度为 0.1mol/L的HCl溶液中浸渍22~26h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即得有机无机杂化强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其中步骤一中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 基甲酰胺或二甲亚砜。
本发明中避免了使用易挥发的有毒物质,不污染环境,不使用致癌物质氯 甲醚,操作过程安全,成膜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纳米三氧化二铝颗粒的加 入,改善了膜的机械性能,提高了膜的抗污染能力,离子交换容量提高了8%, 膜电阻减小了11%,离子选择性透过系数高达0.92~0.96。本发明中通过调节 各种原料的配比得到不同性能的膜,所得的有机无机杂化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 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有机无机杂化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按重量百 分比由5.0%~30%的聚偏氟乙烯、1%~20%的聚醚醚酮、0.5%~20%的二乙 烯苯、1%~20%的乙基苯乙烯、1%~10%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20%~80%的 有机溶剂、0.01%~4.0%的纳米三氧化二铝颗粒、1.0%~45%的甲基丙烯酸缩 水甘油酯和0.05%~2.0%的过氧化苯甲酰制成;其中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 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亚砜。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有机无机杂化强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按重量百分比由10%的聚偏氟乙烯、8%的聚醚醚酮、9%的 二乙烯苯、9%的乙基苯乙烯、4%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32%的有机溶剂、2.0% 的纳米三氧化二铝颗粒、25%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1.0%的过氧化苯甲 酰制成;其中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亚砜。 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47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