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控生态复混肥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4447.X | 申请日: | 2008-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5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于广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德云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C05D9/02;C05F11/02;C05C9/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4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复混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用肥料,具体的涉及一种缓控生态复混肥。
背景技术
化学肥料的研制与推广应用曾主导了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使古老的农业向现代化 农业迈进,产生了飞跃性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是 化肥施用不当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化肥污染环境,化肥利用率低、化肥肥效期短,化 肥板结土壤及过量施用化肥作物品质差等。
一般肥料施入土壤后,氮素经土壤脲酶和硝化细菌的分解转化;产生铵态氮 (NH4+),硝态氮(NO3-),氧化亚氮(N2O)和氮气(N2),致使氮素损失和释放过 快,不能与作物生长发育不同吸肥期和需肥量相吻合,后期脱肥、产量降低。
目前我国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素为30%-35%,磷为10%-20%,钾为50%-60%,平均 当季化肥利用率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50-60%,其中氮的损失特别严重,水田 又高于旱田,我国目前每年施用氮肥约2000万吨,以平均损失45%计,则损失的肥料氮 量达900万吨,相当于尿素1900多万吨。氮、磷、钾三要素在土壤环境条件下各自的分 解转化规律大不相同,如氮的移动性比磷、钾的移动性大,而后效却不如磷、钾长,三 要素肥料有效期也不尽相同,如氮50-60天,钾60-70天,而磷累计达几年甚至更长,因 此氮素的释放速度很难与磷、钾素保持一致,很难满足作物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尽管 人为设计与生产专用复混肥时,氮、磷、钾的比例与作物吸肥特性相一致,但施入土壤 后因多种因素影响使肥效发生很大变化,致使肥效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缓控生态复混肥,对环境污染小,肥效利用率高。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缓控生态复混肥,其组成包括: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腐殖酸、沸石、添加 剂、硫脲、微量元素锌、锰、铜、硼和铁,按重量百分比为腐殖酸1-5%、沸石14- 19%、添加剂1%、硫脲0.1-0.2%、微量元素锌0.2-1%、锰0-0.5%、铜0-0.2%、硼0-0.5% 和铁0-0.4%,余量为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的混合物,所述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 的重量份数比为氮12-21份,五氧化二磷6-11份和氧化钾8-17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针对困扰世界化肥生产开发的难题,本发明有效缓解了世界化肥行业的难题。经 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产品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填补了 复合肥生产领域的空白,是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
2.具有较强的吸附功能,可减少肥料流失和渗漏,减少氮肥损失30%-35%,能控 制80%气态铵的挥发,减少了环境污染。
3.生态长效:本发明的增效剂中加入了0.1%-0.2%的硫脲等抑制剂后,可抑制脲酶 和(亚)硝化细菌的活性,即控制铵态氮和硝态氮的释放、转化速率,从而减少氮素在土 壤中的易损失形态,由于抑制的作用,提高氮素利用率8%-12%,肥效期由原来的90天 左右提高到110-120天,不用迫肥即可满足作物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对氮肥的需要。
4.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养分均衡吸收,试验证明,在作物生育期间,本缓控生态 复混肥中的氮、磷、钾素的释放基本与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肥量相吻合,能保证养分相对 稳定供应比例,有效发挥养分之间的交互、协同作用,提高肥料综合利用率17%-25%, 通过肥料养分效应函数试验,养分中a(N):b(P):c(K)比率越是符合作物的吸收养分 特性(式中的abc为作物需肥比率系数),肥料的使用效果越是明显高于a、b、c比例不 协调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德云,未经刘德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44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