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风发生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1984.9 | 申请日: | 2008-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7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德金 |
主分类号: | F24H3/00 | 分类号: | F24H3/00;F24H9/18;F23H3/00;F23B60/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1323***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风 发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装置,尤其是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生产热风的装置。
背景技术
热风发生炉是干燥装置中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食品、农副产品及其它各种领域的干燥加工。现有的热风发生炉虽有多种结构型式,但基本的燃烧方式都相同,即燃烧室中的烟气向上排出炉子,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加热风道,外界空气通过风道吸收热量成为热风后引出,作为人们加工所需的热风源。这种燃烧方式的缺陷是:燃烧产生的能量利用率较低,使用成本较高;排出的废气中固体污染物较多,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大;所获得的热风容易混入杂气,导致所加工的产品具有异味,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等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风发生炉的改进,该热风发生炉应能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具有能量利用率较高,排出的废气较为清洁,所获得的热风干净无烟味,生产成本较低的特点。
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风发生炉,包括竖直布置的炉体,炉体顶端设有烟囱,炉体中设置一燃烧室,燃烧室周围和上边设置着吸热风管,吸热风管的进口设在炉边,与外界空气相通;炉体中间还设置一水平布置的顶板将炉体分隔成上下两部分,顶板的上边是加热室,顶板的下边是所述的燃烧室,燃烧室及其下边的二次燃烧室的四周壁部与顶板固定形成一密闭的筒体,筒体四周壁部与炉体的壁部之间留有适当的间距作为风道,筒体底端是炉排;所述吸热风管包括相接导通的外风管和内风管,外风管从风道中穿越过顶板在加热室至二次燃烧室之间上下往复折返延伸并且沿着炉体内壁部表面排列,内风管在加热室中上下往复折返 延伸排列;所述二次燃烧室的下半部四周壁部还开有一组导热孔,以便将高温烟气导向风道;燃烧室四周壁部的上部以及顶板上也分别开有不同的两组通孔,另外还设置一组弯管,每个弯管分别连通四周壁部的一个通孔以及顶板上的一个通孔,以便使风道内的高温烟气直接导入加热室对内风管加热;所述的炉排均为空心管组成,这些空心管的两端分别接通沿着炉体四壁盘绕成圈的环形通道,环形通道被分隔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连通所述的内风管出口以及热风出口。
所述外风管的下半部竖直布置在风道中,上半部竖直布置在加热室中,并且沿着炉体内壁部表面连续排列形成圆弧面形。
所述内风管在加热室中连续排列形成较小的圆周面形,该圆周面形落在所述的圆弧面形的中间。
所述的炉排均为空心管,这些空心管的两端分别接通盘绕成圈的环形通道,内风管的出口与环形通道接通,以使热空气从炉排中通过进行再一次的加热,然后才从环形通道上的出口输出。
所述燃烧室与下边的二次燃烧室之间由一炉栅隔开。
所述炉排的下边是炉渣室,炉渣室设置一排渣门。
所述燃烧室设置一加料门。
所述加热室上边还设置一除灰排,除灰排的下端与除灰窗相接,以便于烟灰的取出。
所述二次燃烧室设置一观察窗。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燃烧室中加入煤燃烧后,高温烟气朝下运动,从下方的二次燃烧室导热孔进入风道对外风管加热;接着高温烟气通过筒体壁部的弯管进入加热室直接对内风管加热,然后排出烟囱。而煤炭在燃烧室进行第一次燃烧后,从炉栅缝隙中掉下的炽热炭渣落在炉排上继续燃烧,从而对炉排内的空气进行第二次加热;外界空气从吸热风管的进口进入后,依次通过外风管、内风管、环形通道、炉排后被加热成为热空气,然后从热风出口引出。
本发明提供的热风炉使用时,烧热的烟气先下沉,然后再上升排出,这就使得高温烟气在炉中滞留的时间大大延长,因而对吸热风管的加热时间显著加长,不仅能量利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燃料用量显著降低(获取同样温度、流量的热风,节省用煤量25%以上),生产成本得以下降,而且由于燃烧充分,所排出的烟气中的固体物也显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得以明显减轻;另外,由于风管与烟道完全隔离,所以所获得的高温热风十分干净,完全没有异味,使得所加工的产品质量有了切实的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A-A向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B-B向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C-C向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D-D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德金,未经王德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19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