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并联附加点火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1978.3 | 申请日: | 200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6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陈敏;邵聪磊;张哲;陈诚;钱照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41/24 | 分类号: | H05B41/24;H01F38/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气体放电灯 电子镇流器 并联 附加 点火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的点火电路,尤其是高压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并联附加点火电路。
背景技术
高压气体放电灯以其光效高、寿命长和显色性好等优点,在绿色照明工程中备受青睐,与之配套的电子镇流器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体积小、效率高、并能实现智能控制的电子镇流器必将取代笨重、低效、无法智能控制的传统电感式镇流器。
由于金卤灯存在着声谐振现象,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克服。方法有许多,例如采用低频方波驱动高压气体放电灯、采用反馈消除声谐振等,应用较高频模式使工作频率高于气体放电灯的声谐振上限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同时也给电子镇流器的设计带来了难题:由于高压气体放电灯启动时需要足够高度和宽度的点火脉冲,常用的点火电路难以提供合适的脉冲。
谐振点火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点火方式,能提供足够的高度和宽度的点火脉冲,但其点火时的电压和电流应力大,不但需要提高开关管和无源器件的电压电流耐力,而且降低了电路的可靠性、电路元件和气体放电灯的寿命。同时元器件的参数偏差对谐振频率的影响过大,致使谐振频率发生偏移、谐振参数难以精确计算。
附加点火电路因其可靠、电流应力小而被广泛使用。常用的串联附加点火电路包括点火变压器、点火电容、触发管和延时及点火控制电路,其点火变压器的次级绕组与高压气体放电灯串联,它具有非常多的优点:点火脉冲只加在HID灯上,逆变级谐振回路的无源元件电压应力小;启动时没有大电流通过桥臂开关管和逆变级谐振回路,无源元件的电流应力小等。故当逆变级的工作频率为几百千赫兹时,通过合理地设计逆变级的谐振参数,保证一定的初级侧激磁电感量和次级侧电感量,同时抑制初级侧漏感量,确实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点火电压波形。但是当需要继续升高逆变级的工作频率时,串联附加点火电路的缺点也逐渐暴露。由于次级侧电感量不可避免地继续降低,在保证一定匝比的情况下,初级侧的匝数减小,激磁电感量也急剧下降,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耦合性也进一步降低,难以提供足够高度和宽度的点火脉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压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并联附加点火电路,它能产生足够高度和宽度的点火脉冲。
本发明的高压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并联附加点火电路包括点火变压器、点火电容、触发管和延时及点火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点火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一端与点火电容一端以及延时及点火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共接,点火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另一端与触发管的阳极相连,触发管的阴极与点火电容的另一端以及延时及点火控制电路的接地端共接,触发管的门极与延时及点火控制电路的控制端相连,点火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并联在高压气体放电灯的两端,启动时给予气体放电灯以点火脉冲。
上述的触发管可以采用晶闸管、可控硅或场效应管等开关器件。
为了进一步增大点火脉冲的宽度,并且减小电子镇流器主电路逆变级开关管的电流应力,可以在点火变压器的次级绕组串联电感后再与高压气体放电灯并联。
使用时,高压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并联附加点火电路的延时及点火控制电路与电子镇流器主电路的直流母线和地线相连,高压气体放电灯与电子镇流器主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由延时及点火控制电路给点火电容充电,到达一定的幅值后给予触发管门极开通信号,使其瞬间导通,经点火变压器升压后给高压气体放电灯提供一个足够高度和宽度的点火脉冲。当高压气体放电灯顺利启动后,延时及点火控制电路关断触发管,使点火电路不参与主电路工作。
本发明的优点是点火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单纯地作为点火变压器使用,产生的点火脉冲宽度可以达到十微秒级,大大高于普通串联附加点火电路产生的脉冲宽度,从而降低对点火脉冲高度的要求,并且提高一次点火的成功率,也减小了高压气体放电灯点火时的阴极溅射,提高了灯的使用寿命。当高压气体放电灯顺利启动后并联附加点火电路便不参与主电路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高压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并联附加点火电路的原理图;
图2是高压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并联附加点火电路的另一种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19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空、真空玻璃升降式节能窗专用启闭装置
- 下一篇:眼周自粘电极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