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扣丝机自动点接铟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0531.4 | 申请日: | 200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20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汪贤林;蔡政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贤林;蔡政松 |
主分类号: | H01J9/02 | 分类号: | H01J9/02;H01J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1307浙江省临安市高虹***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扣丝机 自动 点接铟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光源生产设备的关键装置,具体是节能灯扣丝机上点接铟网的自动装置。
背景技术
节能灯的电极(又称灯丝)是灯的发热源,灯丝与汞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距离,由于汞在灯管内被加热变为汞蒸气并达到饱和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刚开灯时灯的亮度较暗,而随着汞蒸气气压的升高,灯才能渐渐地亮起来。为此,人们在灯管内设置了镀铟网片(即铟网片),该镀铟网片通过焊接工艺将它焊在电极(即芯柱镍脚)上。镀铟网片具有吸附汞的特性,它的表面能吸附一定量的汞,使之成为辅助汞齐;开灯时,由于镀铟网片和电极已成为一个整体,它会瞬间发热,一下子将吸附在表面的汞变成蒸气,大大缩短了汞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所需的时间,大幅改善了点灯的特性,同时还能相应地减少汞的用量。
现有的扣丝机的点接铟网装置包括切铟网机构、送铟网机构和点焊铟网机构;切铟网机构是把长条(宽约5-8mm,厚约0.5mm)状的铟网切断成为2-3mm长的铟网片,然后由送铟网机构夹持着铟网片送至与灯丝相连的芯柱上,由点焊铟网机构则将铟网片焊接固定在芯柱镍脚上。
原有的点接铟网装置的缺陷是;1、铟网是垂直向上运动进行水平切割的,由于铟网垂直向上运动,切铟网机构中的压料杆始终压住铟网不能抬起(受空间限制没法加装抬起动作),使得铟网和压料杆之间的摩擦力较大,铟网表面镀层容易粘在压料杆上,长时间工作后堆结在压料杆上影响铟网的正常运动,必须定期拆下压料杆清理,增大了维修工作量。2、铟网垂直向上运动不容易保持稳定,并且所有滑动零部件加润滑油比较困难,加油后还容易污染铟网,造成灯管品质下降。3、送铟网机构占用空间非常大(机器上本身空间有限),使得点焊铟网机构、送夹网机构和切铟网机构这三个机构之间空间狭小非常拥挤,造成维修不方便,增大了维修工作量和维修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节能灯扣丝机点接铟网装置的改进,该装置应具有工作稳定可靠、所加工的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的特点,并且结构紧凑、维修方便。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扣丝机自动点接铟网装置,该装置包括切铟网机构、送铟网机构和点焊铟网机构;切铟网机构把条状铟网切断为一个个铟网片,送铟网机构将切下的铟网片送至与节能灯管的芯柱镍脚旁边,点焊铟网机构则将铟网片焊接固定在芯柱镍脚上;所述的切铟网机构间歇推压机架平台表面的条状铟网以将其水平输送至切断部位后切断为铟网片,送铟网机构夹住切下的铟网片后转动90度将铟网片送至与节能灯的芯柱镍脚旁边,以便于点焊铟网机构焊接。
所述的切铟网机构包括一个往复摆动使得条状铟网间歇前进的摆臂机构、一个可竖直往复运动以对水平伸展在机架平台上的条状铟网间歇施压的压料杆、一个可竖直往复运动以切断伸入切口的铟网的切割刀以及一个分别对摆臂机构、压料杆和切割刀作用的杠杆。
所述的摆臂机构中的摆臂的一端铰接一顶杆1并受该顶杆施加的主动力作用,摆臂的另一端铰接一装有一推板的推杆,推板受一压簧作用而往竖直下压迫条状铟网的表面。
所述的压料杆的上端的压块受一弹簧作用往下压迫条状铟网的表面;所述的切割刀的刀座定位在竖直运动的导轨上,刀座上装有使切割刀后退的复位弹簧。
所述的切铟网机构还设置一由连杆带动的杠杆,杠杆的中间铰接在机架上,杠杆的两端分别从下方往上顶压着所述的压料杆、推板杆以及刀座,以便使压料杆、推杆以及刀座作间歇运动,切断间歇伸入切口的铟网。
所述的送铟网机构包括一定位在机架上可转动的水平轴、一铰接在水平轴上的转臂、与水平轴一个端部固定连接的凸轮,以及一带动水平轴旋转运动的曲柄连杆机构;所述的转臂上铰接着一对可开合的钳爪,以便夹持切断后的铟网片,并转动一定角度将该铟网片送至节能灯管的芯柱镍脚旁边,由点焊铟网机构焊接。
所述的钳爪的两个爪杆上各装有一个可转动的滚轮,另有一可往复滑动的滑动推杆定位在两个滚轮之间,滑动推杆的底端受所述的凸轮作用撑开两个转臂及钳爪,以松开已经焊接在芯柱镍脚上的铟网片。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依次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贤林;蔡政松,未经汪贤林;蔡政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05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触面板
- 下一篇:罗伊氏乳杆菌益生中空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