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5109.X | 申请日: | 2008-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7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孙予罕;陈从标;李德宝;贾丽涛;陈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G5/00 | 分类号: | C10G5/00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毅 |
地址: | 03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气 制取 液态 工艺 | ||
1、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碳质基原料与气化剂进行气化反应生成合成气,合成气经过文丘里洗涤器除尘、初步脱硫、变换反应调节氢碳比、初步脱氧和初步脱水,得到初步净化的合成气;
(2)初步净化的合成气与来自步骤(5)的未反应的原料气混合后形成原料气进行精脱硫、精脱氧、精脱羰基化合物和精脱水后,在费托反应条件下与催化剂作用进行费托反应,产物由长链烃类、水以及尾气组成;
(3)步骤(2)的产物经三相分离后分别得到长链烃类、水和尾气;
(4)步骤(3)中得到的长链烃类进行油品加工生产润滑油、食品级硬蜡、柴油和石脑油;
(5)步骤(3)产生的尾气经加压后进行尾气膜分离,得到未反应的原料气与气态低碳烃;
(6)步骤(5)产生的气态低碳烃再经膜分离后得到低碳烃、CO2和N2产品,低碳烃也可直接将其进行合成气反应制取合成气;
(7)步骤(3)形成的水作为气化剂进行气化制取合成气,也可经净化后排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质基原料是煤、生物质或天然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化反应如下:
(1)当碳质基原料是煤时,采用美国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荷兰壳牌谢尔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德国未来能源公司GSP粉煤气化技术、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的灰熔聚流化床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等进行煤炭气化,合成气中氮气体积百分数0-45%,合成气中H2/CO=0.5-2.6:
(2)当碳质基原料是生物质时,生物质气化可采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制的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以及武汉凯迪研究院的气化工艺;合成气中氮气体积百分数0-45%,合成气中H2/CO=0.5-2.6;
(3)当碳质基原料是天然气时,采用工业镍基催化剂作为天然气重整或部分氧化催化剂;天然气经脱硫净化后与水蒸气或空气进行反应。合成气中的氮气体积百分数0-45%,H2/CO=0.5-2.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初步脱硫,采用栲胶法脱硫并收集硫磺,利用甲基二乙醇溶剂吸收与克劳斯法相结合的工艺脱硫并生产硫磺,出口气含硫量<0.05g/Nm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变换反应采用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B116、FBD和B121型高温变换催化剂,在290-350℃,300-1200h-1空速下反应,出口H2/CO为1.6-2.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合成气脱氧采用天津化工研究院开发的耐硫型脱氧剂Pd/Al2O3,出口氧含量在10ppm左右,操作条件:180-220℃,气体空速1000-5000h-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脱水工艺采用三甘醇脱水法。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的精脱硫用氧化锌、氢氧化铁或活性炭作脱硫剂干法脱硫,300-450℃、8000-15000h-1空速下操作,出口气硫含量<0.5ppm。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的精脱硫用氧化锌作脱硫剂干法脱硫。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的精脱羰采用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开发的ET-7型羰基铁、镍净化剂,8000-15000h-1,出口气中羰基铁、镍<0.1ppm。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合成气制取液态烃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的精脱氧采用中国专利CN1220302描述的合成气脱氧方法进行,出口氧气含量在1ppm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510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