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垂直导风叶片手动定向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3970.2 | 申请日: | 2008-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9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杨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14 | 分类号: | F24F13/1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化一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壁挂式 空调 室内 垂直 叶片 手动 定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特别是一种定向稳定、良好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垂直导风叶片手动定向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空调器是把室内的空气维持在所需要的最佳状态的装置。例如,夏天室内温度高时,它送出温度低的凉风来降低室内温度,冬天室内温度低时,它送出温度高的暖风来取暖。
另外,空调器的其它用途还包括调节室内湿度及空气净化等多种功能。
空调器大致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一体式空调器整体构成为一个单元,分体式空调器是以安装在需要调节空气的空间内部的室内机和安装在室外空间的室外机构成。考虑到噪音和空调器的安装环境等,分体式空调器近来被广泛使用。
图1是现有技术的分体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内部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如图1所示,主机架110形成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框架。主机架110的前面安装前面板130来构成室内机的外观。安装着前面板130的主机架110可安装在室内的墙壁上。
如图所示,以主机架110和前面板130形成的室内机的外观是整体向前方凸出的。
在主机架和前面板之间,形成可以安装以下要说明的多个部件的空间。
在前面板130的前方,安装具有前吸气格栅155的吸入面板150,来形成室内机的前面外观。而且,在吸入面板的上端,设置铰链部分(未图示)来使吸入面板150、前面板130转动结合以便拆换或清扫过滤器。
前吸气格栅155是从需要调节空气的空间向室内机中吸入空气的通道,并与吸入面板150成为一体。
另外,在前面板130的上面也形成左右方向的上吸气格栅155′,上吸气格栅与前面板130形成一体或另外分离设置。
在前面板130的后方安装热交换器300。通过前吸气格栅155和上吸气格栅155′吸入的空气经过热交换器300时进行热交换。
另外,在热交换器300的前面,安装净化吸入空气的过滤器160。
在热交换器300的后方安装风扇400。风扇400的作用是:从需要调节空气的空间吸入空气后,再向需要调节空气的空间排出空气。而且,引导风扇形成的气流的结构一体形成在主机架110的内侧。
另外,经过热交换器300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被风扇400向需要调节空气的空间排出,为此,在主机架110和前面板130结合的下端,安装排风组件500。
在排风组件500周围,形成把经过风扇400排出的空气,向需要调节空气的空间引导的排风通道(未画出)。
而且,在排风通道的内部,安装向下调节排出空气方向的水平导风叶片510和左右调节排出空气方向的垂直导风叶片530。垂直导风叶片530形成多个,这些垂直导风叶片被连杆连接,故同步动作。
又,在前面板下端的右边部或中间,具有显示空调器的工作状态的显示部9。
如图1示,为了固定热交换器300,在主机架110的左侧设置固定架200的同时,右侧设置与热交换器300的固定片350相对应的固定凸起部210。而且,在固定凸起部210上形成螺孔210a。
在固定架200的前部、上部、后部形成插入热交换器左端部分双列U形弯头插入槽202a、202b、202c,在插入槽202a、202b、202c内部中间,凸出形成固定热交换器300的左侧冷媒管U形弯头310a的多个卡钩。
又,在热交换器300的右端固定片350上部,形成与主机架固定凸起部210上螺孔210a相对应的螺孔350a。
在上述状况下,使用螺钉S及114把固定架200固定在主机架110上。
当向固定架200的插入槽202a、202b、202c插入热交换器300的U形弯头310a时,U形弯头左端被插入槽内部的卡钩204所固定。
继而,在热交换器300的右侧,更确切地说,把固定片350紧贴在主机架110的固定凸起部210后,用螺钉将螺孔350a、210a连结后,热交换器300被固定在主机架11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39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