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口服药通淋排石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0610.7 | 申请日: | 200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9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守东;王守星;王守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守东 |
主分类号: | A61K36/884 | 分类号: | A61K36/884;A61P13/04;A61P13/12;A61K33/04;A61K35/36;A61K35/37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长春市新时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石 岱 |
地址: | 136000吉林省四平市站前街3***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泌尿系 结石 口服 药通淋排石 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药物,具体的说是一种以 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治疗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口服药通淋排石胶 囊,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泌尿系结石是一些晶体物(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 和有基质(如基质蛋白、酸性黏多糖等)异常聚积所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泌尿系结石的发病 率逐年增高。多见于成年男性,我国男女发病之比为4∶1,常发 生在20-50岁的青壮年,泌尿结石可以引起尿路感染和阻塞,若 结石嵌顿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或输尿管,则产生肾盂积水、肾 盂扩张、肾皮质萎缩及破坏,导致血尿、肾绞痛、尿感、肾功能 衰竭等。目前虽有一些治疗本病的中成药及体外震波碎石的应用, 但由于效果不是十分明显,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治疗 泌尿系结石的口服药通淋排石胶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口服药通淋排 石胶囊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该药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的药剂:
金钱草10-30份 鸡内金10-25份 大黄10-20份 芒硝10-20份
枳实10-20份 厚朴10-20份 王不留行10-20份 穿山甲5-15份
车前草10-20份 泽泻10-20份。
制备本发明药物的重量配比范围是:
金钱草10-20份 鸡内金10-20份 大黄10-15份 芒硝10-15份
枳实10-15份 厚朴10-15份 王不留行10-15份 穿山甲5-10份
车前草10-15份 泽泻10-15份。
本发明药物的重量配比是:
金钱草15份 鸡内金12份 大黄12份 芒硝12份 枳实12份
厚朴12份 王不留行12份 穿山甲6份 车前草12份 泽泻12份
将上述各组分制成本发明药物的生产方法是:
该制备方法是通过选料、清洗、干燥、磨碎、过筛、混合、 装胶囊、分装、包装九个步骤完成的。
将上述中药首先要经过选料、清洗、干燥等过程,在干燥时 要在太阳下晾晒或在低温60℃以下洪干,然后磨碎,再过筛子, 要达到100目,然后进行混合、装胶囊、分装、最后进行包装即 完成了整个制备过程。
制成此药时,要求做到包装室及储藏室内无菌、无潮湿。
本发明经临床观察具有疗效高,见效快,治愈率高,服用方 便,费用低等优点。
功能: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主治:泌尿系结石。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8-10粒,一日3次。
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病例观察报告
该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药物通淋排石胶囊为中药胶囊制剂,该 药具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功效。本院通过266例临床病例观 察该发明药物在治疗泌尿系结石方面具有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等 优点。
一、病例选择
266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19-30岁42例;31-40岁79例;41-50 岁62例;51-60岁51例;61-72岁32例。
二、诊断标准
根据2002年翁维良主编的《中药临床药理学》诊断标准
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 其诊断在综合分析包括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尿液检查、血液 化验、肾功能测定、X线检查、膀胱镜检查、超声波检查及同位 素肾图检查等结果后才能作出。
1、病史和症状有典型突然发作的肾和输尿管绞痛,伴肉眼 和镜下血尿;或仅有腰腹部钝痛,酸胀不适,或有排石史;膀胱、 尿道结石则有排尿困难,尿流中断,尿潴留及终末血尿等症状。
2、体征急性发作时肾区或输尿管部位有叩痛或压痛;巨大 肾积水、肾脓肿病人,可扪及包块;大的膀胱结石常可径直肠指 诊触得;后尿道结石,直肠指诊可摸到;阴茎检查可触得前尿道 结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守东,未经王守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06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