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壳-套管式三介质复合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9237.3 | 申请日: | 2008-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6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周光辉;刘寅;董秀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原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D7/0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450007***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管 介质 复合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加工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种介质在同一换热器中进行同步热交换的壳-套管式三介质复合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的壳管式换热器和套管式换热器及其它形式的热交换设备只能实现两种介质间的同步换热,无法实现三种介质之间的同步热交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可使三种介质在同一换热器中进行同步热交换的壳-套管式三介质复合换热器。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
本发明的壳-套管式三介质复合换热器包括一端设置有介质进口、另一端设置有介质出口的密闭壳体,封装在壳体内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的壳体外的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是由外套管和穿装在外套管管腔中的内套管组成,且内套管的外径小于外套管的孔径,并由内套管的外壁与外套管的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构成一个介质通道,内套管的管腔构成另一个介质通道,壳体内壁与外套管外壁构成第三个介质通道。
本发明中所述的换热盘管以螺旋形结构方式封装在壳体内;也可以S形结构方式封装在壳体内。
本发明在壳体内腔中设置有由横向设置的导流板组成的横向导流装置或由纵向设置的导流板组成的纵向导流装置。
本发明的换热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壳-套管式三介质复合换热器由内向外构成了内管管腔、内外管之间、外套管外壁与壳体内壁三个介质通道,其中内管管腔走一种介质,内外管之间的通道走另一种介质,外套管外壁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通道走第三种介质,内外管之间流动的介质可以单独与内管管腔内介质或单独与外管与壳体间介质进行换热;也可同时与内管管腔内介质和与外管与壳体间介质进行同步换热,实现三种介质同步复合换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案。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案。
图4为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方案。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方案。
图6为本发明的第六种实施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以下将结合实施例(附图)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限制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壳-套管式三介质复合换热器包括一端设置有介质进口、另一端设置有介质出口的密闭壳体4,封装在壳体内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的壳体外的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是由外套管5和穿装在外套管管腔中的内套管6组成,且内套管6的外径小于外套管5的孔径,并由内套管6的外壁与外套管5的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构成一个介质通道2,内套管6的管腔构成另一个介质通道3,壳体4的内壁与外套管5的外壁构成第三个介质通道1,且换热盘管以螺旋形结构方式封装在壳体内。
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在图1所示结构的基础上,在壳体4内加装由横向导流板组成的横向导流装置7,用以增加介质通到1的流程长度和介质的扰动性。
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在图1所示结构的基础上,在壳体4内加装由纵向导流板组成的纵向导流装置7,用以增加介质通到1的流程长度和介质的扰动性。
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换热盘管以S形结构方式封装在壳体内。
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在图4所示结构的基础上,在壳体4内加装由横向导流板组成的横向导流装置7,用以增加介质通到1的流程长度和介质的扰动性。
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六种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在图4所示结构的基础上,在壳体4内加装由纵向导流板组成的纵向导流装置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原工学院,未经中原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92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震电隧道地质探测预报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电动多用拧螺丝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