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8809.6 | 申请日: | 200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7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童蕾;王焰新;刘琨;刘珩;杜文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52;C02F1/66;C02F3/30;C02F11/0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畜禽 养殖 污水处理 工艺 及其 处理 系统 | ||
1.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污水前处理:畜禽养殖污水排出后流入排水沟,经过排水沟内的隔栅去除杂物后,进 入沉砂池沉淀;污水经沉砂池沉淀去除污水中的固形物后进入集水池;污水在集水池中混合 均匀之后进入酸化调节池,有机物和大分子物质在酸化池中酸化水解,为后续厌氧池产沼气 做准备,并沉淀去除污水中的不可溶污染物;酸化调节池中的上清液进入后续的红泥塑料厌 氧发酵装置;
污水前处理的进水方式为间歇式进水;
2)经酸化调节池后的污水在红泥塑料厌氧发酵装置中停留12~15天进行厌氧发酵,利 用近中温发酵工艺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产生的沼气回收利用;红泥塑料厌氧发酵装置的 进水方式为连续性进水;
3)经红泥塑料厌氧发酵装置厌氧发酵后的出水沼液进入多级仿生态氧化沟,污水在多级 仿生态氧化沟内通过折流沟渠方式与自然垂直流方式,充分溶氧和充氧,其滞留期为3~6天, 降解有机物质,并脱氮除磷;
4)经多级仿生态氧化沟处理后的出水进入多级人工地质快渗系统,自然垂直流方式自上 而下通过渗滤介质,出水达标排放;
所述的多级仿生态氧化沟由2~12个仿生态氧化沟组成,第一级仿生态氧化沟至最后一 级仿生态氧化沟从高至低依次排列并相互连通,相邻两级仿生态氧化沟之间落差为0.4~ 0.6m;仿生态氧化沟内种有利用污水中氮和磷生长的植物;
所述的多级人工地质快渗系统包括左快渗池组、右快渗池组;左快渗池组由2~5个左快 渗池组成,右快渗池组由2~5个右快渗池组成;左快渗池组、右快渗池组交替运行;
所述的渗滤介质包括矿砂层(33)、功能性填料层(32)、碎石层(30),矿砂层(33)、 功能性填料层(32)、碎石层(30)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矿砂层的厚度为0.3m,矿砂层的材 料为大理石砂、河砂、花岗岩中的任意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二种以上的混合时为任意配 比;功能性填料层的厚度为0.5m,功能性填料层由脱氮层和除磷层组成,脱氮层与除磷层的 体积比为2∶1;脱氮层的材料主要为沸石、蛭石和改性粉煤灰混合而成,沸石、蛭石、改性 粉煤灰的体积比为3∶2∶1~5∶2∶1;除磷层的材料为钢渣、高炉水渣中的任意一种或二种 的混合,二种混合时为任意配比;碎石层的材料为页岩、灰岩、砾石中的任意一种或二种以 上的混合,二种以上的混合时为任意配比,碎石层的厚度为0.1m;碎石层的材料粒径为1.0~ 2.0cm,功能性填料层的材料粒径为0.8~2.0mm,矿砂层的填料粒径为0.5~1.0mm。
2.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的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污水前处理 系统、红泥塑料厌氧发酵装置(11)、多级仿生态氧化沟(13)、多级人工地质快渗系统(14)、 贮气袋(9)、增压机(10);污水前处理系统包括排水沟、隔栅(1)、沉砂池(2)、集水池(3)、 酸化调节池(4),排水沟的一端与畜禽养殖污水排出口相连通,排水沟的另一端与沉砂池(2) 的输入端相连通,排水沟内设有隔栅(1);沉砂池(2)的输出端与集水池(3)的输入端相 连通,集水池(3)的输出端与酸化调节池(4)的输入端相连通,酸化调节池(4)的下端部 设有泥粪管(6),酸化调节池(4)由泥粪管(6)与浮渣干化场(7)相连通;酸化调节池(4) 的输出端由第一污水管(5)与红泥塑料厌氧发酵装置(11)的输入端相连通;红泥塑料厌氧 发酵装置(11)上设有沼气收集罩,沼气管(8)的一端与沼气收集罩相连通,沼气管(8) 的另一端与贮气袋(9)的输入端相连通,贮气袋(9)的输出端与增压机(10)的输入端相 连通,增压机(10)的输出端与沼气用户相连;红泥塑料厌氧发酵装置(11)的污水输出端 由第二污水管(12)与多级仿生态氧化沟(13)的输入端相连通,多级仿生态氧化沟(13) 的输出端与多级人工地质快渗系统(14)的输入端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栅的长宽尺寸 为0.4m×0.4m,由横钢筋条、竖钢筋条相互焊接成网状结构,横钢筋条为细钢筋条,竖钢筋 条为粗钢筋条,粗钢筋条之间的间隙25mm,细钢筋条之间的间隙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880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