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起重机主梁上拱变形曲线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7152.1 | 申请日: | 200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5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罗会信;魏国前;杨国华;范勤;饶刚;张伟;陈文娟;曾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24 | 分类号: | G01B11/24;G01C9/2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樊戎 |
地址: | 430081***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起重 机主 梁上拱 变形 曲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检测起重机主梁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检测起重机主梁上拱变形曲线的装置。
背景技术
国家相关起重机的标准和设计规范中规定桥、门式起重机的主梁应该具有一定的上拱度。上拱度在主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下料时为腹板预制上拱的方法予以实现,由于焊接工艺等因素,起重机实际的上拱变形曲线很难和理论上的上拱变形曲线一致。而且,随着起重机的实际应用,上拱变形也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因此,对上拱变形曲线的检测是保证起重机使用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有技术中,对于起重机主梁上拱变形曲线的检测多采用激光准直仪、水准仪、准直仪或者经纬仪等装置,是利用刚尺测量和人工读数的方法进行。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测量主梁的跨中和两个端部的三个位置数值,然后计算差值获得上拱度和静刚度。由于实际主梁的最大上拱值不一定在跨中,同时,激光仪发出的光束由于安装原因很难保证沿水平方向射出(程己农.光电测距仪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这些对测量结果都有较大的影响。此外,由于激光仪发出的光束在钢尺上形成的图像实际上是一个不规则的光斑,一方面肉眼很难确定其几何中心的位置坐标;另一方面,人工读数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本身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周春雷.激光干涉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这都使得测量精度很难得以保证。以上的测量误差直接影响了对主梁结构乃至起重机的性能评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应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测试精度较精确的检测起重机主梁上拱变形曲线的装置。
为完成上述任务,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激光仪、目标靶及便携式处理系统,激光仪固定在起重机被测主梁一端的上盖板上,目标靶放置在起重机被测主梁另一端的上盖板上,目标靶底部安装有运行装置,目标靶中设置有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便携式处理系统的输入端连接。
其中:运行装置由电动机、传动带、主动轮、被动轮和机架组成,电动机安装在机架上,主动轮、被动轮安装在机架下,电动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带与主动轮相连,电动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带与主动轮相连;激光仪的上方安装有圆水准器;便携式处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卡、计算机处理单元和显示屏,数据采集卡、计算机处理单元和显示屏分别与便携式处理系统内的总线相连,便携式处理系统内的总线与光电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在起重机被测主梁上固定的激光仪上方采用了圆水准器,通过调节激光仪底座,使气泡精确位于正中央,可以保证激光仪射出的光束水平,从而提高测量精度。
2、在起重机被测主梁上放置的目标靶采用了可移动形式,能在被测主梁上来回运动,可获得完整的起重机主梁上拱变形曲线,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测得准确的上拱度、静刚度,还可以用来检测出起重机主梁的波浪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3、用来接收光束的目标靶使用了光电传感器,将水平光束形成的不规则光斑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后,传输到便携式处理系统,便携式处理系统经数据采集和处理对光斑电信号进行计算,自动识别光斑中心坐标,提高了测量精度和自动化程度。
因此,本发明具有适应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测试精度较精确等特点,可适用于各种桥式、门式起重机主梁的上拱度、静刚度、波浪度的实时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目标靶3与便携式处理系统5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激光仪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一种检测起重机主梁上拱变形曲线的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激光仪1、目标靶3及便携式处理系统5,激光仪1固定在起重机被测主梁2一端的上盖板上,目标靶3放置在起重机被测主梁2另一端的上盖板上,目标靶3底部安装有运行装置4,运行装置4可以在起重机被测主梁2上来回运动,激光仪1将水平光束射向目标靶3。目标靶3中设置有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便携式处理系统5的输入端连接,目标靶3通过光电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输出数据信号,传输到便携式处理系统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71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