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费托合成的沉淀铁钴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39490.0 | 申请日: | 2008-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2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军;于遵宏;王辅臣;龚欣;于广锁;刘海峰;代正华;王亦飞;陈雪莉;周志杰;梁钦锋;郭晓镭;李伟锋;洪冰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3/78 | 分类号: | B01J23/78;C07C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敏杰 |
| 地址: | 20023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合成 沉淀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剂,尤其是一种用于费托合成的催化剂及其 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1913年起,原为德国一大煤产地的鲁尔地区煤炭研究所所长费 希尔(Franz Fischer)于1923年与特洛普斯(Hans Tropsch)合作, 将氢气(H2)和一氧化碳(CO)的混合气体压缩,加碱后使其接触加 热到约400℃的铁催化剂,发现此时水和一氧化碳一起生成了石油。 因为在氧不足的情况下将石油或煤进行加热分解后会生产氢气和一 氧化碳,等于是将这个分解反应按逆方向引发来生成石油的。这一方 法用发明者的名字命名为Fischer-Tropsch合成。
这个发现,其后经过改进,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德国、日 本、法国等国已经得到工业化,从加热分解煤而得到的煤气发展成为 生产液体燃料的人造石油工业。战后,几乎看不到靠廉价可以买到石 油的时代,不但原油不断提价,并且估计到总有一天会枯竭,因此, 作为煤液化技术的研制工作又重新得到重视。
用钴系催化剂代替铁系,并调节其反应条件,可以得到比碳氢化 合物量更多的乙醇等含氧化合物。所以战后,利用重油来生产制铁用 的还原气体(H2和CO),和以它为原料的供溶剂用的高级醇合成工业 已经成为主体。
受国际政治形式的变化和石油资源日益减少等众多因素影响,近 年来原油价格一路攀升,已突破120美元/桶,因此,各国在积极寻 找石油路线之外的能源替代途径。费托法作为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 分的液体燃料合成法再一次得到重新评价。虽然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工 厂利用此合成法来生产石油,但费托合成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和 投资热点。
费托合成的反应系统包括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和浆态床 反应器。费托合成为强放热反应,如何及时而有效地移出反应热以控 制反应在最佳温度下进行,乃是过程的关键。浆态床反应器采用液态 重质烃与催化剂混合为浆状,合成气鼓泡穿过淤浆形成三相床,反应 热会更有效移出,且浆态床反应器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催化剂易于 装卸且可直接利用高效低成本的大型煤气化炉生产的低H2/CO比 (0.45~0.76)合成原料气,而显示出较大的技术优势,是目前国际 上重点发展的合成液体燃料技术。浆态床反应器通常采用沉淀铁催化 剂或钴催化剂等,而流化床系统由于反应温度较高,通常采用熔融铁 催化剂。
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在中国专利CN101049568A公开 了一种用于流化床反应器的费托合成的熔融铁钴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具体为:将一定量的助催化剂原料与磁铁矿粉、纯铁混合,采用电阻 炉、电弧炉或中频炉,将磁铁矿粉或者扎制铁磷和含钾、铝、钙和钴 等元素的原料充分混合,然后通电,将熔融温度控制在2000℃,物 料熔融结束时将液态熔料放入冷却槽,用带水夹套的冷却槽以加快熔 块冷却到室温;冷却的熔块经破碎、球磨和筛分或旋分分离以得到克 里尺寸为500微米。该制备方法条件比较苛刻,且熔融法制得的催化 剂一般用于流化床系统。
铁基和钴基催化剂均为费托合成催化剂,和钴基催化剂相比,铁 基催化剂的费托合成产物中烯烃多,甲烷的选择性低,反应温度和压 力高;钴基催化剂则相反,产物中重质烃较多,甲烷的选择性高,反 应温度和压力低。当铁钴同时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时,催化剂的性 能并不是以铁、钴单独作为催化剂活性组分性能的简单相加,二者的 结合可望形成一类新型的费托合成催化剂,且沉淀法为传统催化剂制 备方法之一,沉淀法所得催化剂通常分散度高,组分间相互作用较强。 本发明基于上述想法,发明了一种可应用于浆态床系统的沉淀铁钴催 化剂,该催化剂表现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好的反应稳定性,同时产 物中甲烷选择性很低,C5~C10产物含量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成 本低,工艺简单且具有很高的费托合成催化活性和反应稳定性的沉淀 铁钴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94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级剪切式胶体磨
- 下一篇:一种与达芬奇机器人配套使用的高清3D录直播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