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焦油沥青加氢裂化制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9424.3 | 申请日: | 2008-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2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荣;余兆祥;吴倩;伍艳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G67/06 | 分类号: | C10G6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龙梅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焦油 沥青 加氢裂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焦油沥青加氢裂化制油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煤焦油沥青加氢与裂化改质制油工艺。属于煤焦油加工利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煤焦油的加工利用中,通常先将煤焦油分馏成轻、重几个馏份,即通过蒸馏把它分成轻油、酚油、萘油、洗油、蒽油等几个窄馏份和焦油沥青。然后从不同窄馏份中经加氢精制或改质,通过分离提取用于生产酚、萘、蒽等化工产品,而加工提取的剩余部分常掺入燃料油使用。可见以往煤焦油的加工主要集中在生产化工产品方面。但是,分馏过程中残留的重质焦油沥青占煤焦油总量高达50%,现在重质沥青主要用作生产沥青焦,特别是针状焦,相对于焦油沥青的总量应用面太窄,更广的利用途径尚待进一步开发;而占煤焦油组成50%以上的重质沥青的利用是煤焦油的加工经济性是重要的关键。
目前,石油资源面临枯竭,原油价格飞涨,燃油需求量的增大,由煤焦油生产各类燃料油,特别是柴油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处在开发阶段。CN 20021225737采用加氢精制或改质技术对<350℃馏份的轻质煤焦油进行加氢生产石脑油及柴油。CN 1351130A提出了一种煤焦油生产柴油的方法,它主要是对轻质煤焦油进行加氢精制,为提高柴油十六烷值,加氢精制后,再经脱芳烃催化剂,以降低产品中芳烃含量。CN1276059发明一种以低温、中温和高温煤焦油以及从它们中提取部分化工原料后的剩余混合馏份油,包括轻、重煤焦油为原料,将加氢精制工艺与延迟焦化工艺进行组合,生产化工产品酚、萘及燃料油包括溶剂油、柴油或轻质燃料油的方法。总之,上述方法是采用轻、重质煤焦油生产柴油,但是,采用焦油沥青作为原料来加工生产各类燃料油,目前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煤焦油沥青加氢裂化制油的方法。用本发明的方法可解决在煤焦油沥青加氢中存在的对煤焦油沥青的加氢程度不够,不能进行深度加氢与分子裂化使煤焦油沥青转变成油品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对石油炼制加氢裂化方法易于快速失活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通过对煤焦油沥青的轻度加氢,将其转化为有利于用作碳质原料工业生产的改性煤焦油沥青,并具有用于生产高质的针状焦和碳纤维的性能,但它只是原料分子结构的部分加氢,同时维持多环缩合构型完整,并没有发生裂化与分子量下降而使煤焦油沥青转变成油品的功能。虽然CN 1012503B提出了将煤焦油的重质沥青经处理后进行加氢再焦化生产针状焦的方法;CN 1011592B公开了煤焦油沥青的加氢方法,负载型催化剂催化含有不溶解的甲苯的煤焦油沥青的轻度加氢,使氢化沥青适合生产高品质的针状焦,但如采用石油炼制类似的一段式固定床加氢裂化技术,由于煤焦油沥青富含沥青质胶粒,所以效果较差。采用载体催化剂,由于反应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物质的许多通道中的活性位,而这种通道往往被沥青质所堵塞,导致催化剂快速失活,以致使连续催化加氢工艺缺乏实用价值。已经报道的煤焦油沥青加氢方法仅对煤焦油沥青的轻度加氢,并没有发生深度加氢与裂化而导致煤焦油沥青组份的分子量下降,使煤焦油沥青转变成油品作用。本发明找到了一种煤焦油沥青净化处理和加氢裂解可控性好、燃油比率高质量好的煤焦油沥青加氢裂化的方法。该方法为全封闭三段组合连续化生产;第一段反应器中以截留不溶性固体微粒、吸附金属杂质为主,第二段反应器以加氢反应降低沥青碳氢比作用为主、同时起到脱硫脱氮纯化提高沥青品质作用,第三段固定床反应器对加氢精制后沥青进行催化裂化轻质化反应,以将煤焦油沥青转化成液体燃料油。
具体的工艺方法和操作条件如下:
第一步,将煤焦油(该煤焦油是馏份提取化工产品后的剩余油)作为溶剂,与煤焦油沥青混合,混合比例为溶剂∶煤焦油沥青=1∶1份质量,然后将它们加热到100-150℃并搅拌溶解,最后过滤,除去不溶的固体杂质后作为原料备用。
第二步,将原料与反应的产物进行热交换加热后进入第一段固定床反应器中,在温度380-420℃、压力2.2-6.0bar,酸性矿士负载镍催化剂,催化反应空速WHSV 0.2-2.0h-1条件下进行初步脱硫脱氮,同时截留在原料中不溶性固体胶粒并吸附金属杂质。需特别说明的是该反应器具有截留原料中不溶性固体胶粒(去除率95%以上)、分解吸附沥青原料中金属杂质(去除率98%以上)、初步脱硫脱氮(硫/氮<1.5wt%),并保护后续第二段/第三段催化剂使用寿命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94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