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系统接收端中用于信号解码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8496.6 | 申请日: | 2008-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9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沈泊;林文敏;苏佳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鼎多媒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H04L1/00;H04L1/20;H04H20/72;H04B1/7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罗 朋 |
地址: | 200233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系统 接收 用于 信号 解码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系统,尤其涉及通信系统的接收端中用于信号 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芯片速度、面积、成本和耗电量等都是衡量 系统性能的重要的指标。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存储器件的容量也对 上述参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对于通信系统的接收设备同样如此,例如,作为信号解码的一个 重要环节,解交织的目的在于通过重新排列恢复数据交织前的顺序, 其处理过程大量占用存储空间。因此,业界认识到,如果能够降低对 解交织对存储器占用的需求,同时在信道信息存储方面进行优化,则 接收机的系统性能将得到可观改善,生产成本也将大幅降低。
具体的,以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DTMB)为例的无线通信 系统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如图1(a)和图1(b)所示。以下以图1(a)和 图1(b)所示的情形为例简要说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送和接收原理。
在如图1(a)所示的信号发送端,信源比特流首先经过纠错编码, 加入校验信息,以使接收端可以通过所加入的校验信息实现纠错。
接着,通过正交幅度调制(QAM)星座映射将编码器输出的比特 流,分组映射到星座图的复平面,得到QAM符号。每个QAM符号 由其的I路和Q路分量幅度信息表示。现有的正交幅度调制根据电平 的幅度和相位,分为16/32/64/128/256QAM等。如图2所示,以具有 64个样点的64QAM星座图为例,其中,每6位二进制数对应64个 样点中的一个。换而言之,64-QAM中规定了64种载波和相位的组 合。在正交轴和同相轴上的电平幅度不再是2个而是6个,因为 26=64,所以,能传输的数码率也是原来的6倍。
星座映射得到的QAM符号的I路和Q路分量幅度信息,被送入 交织器进行交织。作为一种时间/频率扩展技术,交织可以减小信道错 误的相关度,将突发错误离散为随机错误,从而为译码提供更好的条 件,提高系统纠错性能。常用的交织方法包括矩阵交织和卷积交织。 矩阵交织是将编码后的码字序列按行填入矩阵,矩阵填满后再按列发 送。相应的,接收端的解交织器将接收到的信号按列填入矩阵,填满 后再按行读出并送入解码器进行解码。这样,信道中的连续突发错误 被解交织器以矩阵行数个比特为周期分隔后送入解码器,将该错误比 特控制在信道编码的纠错能力范围内,以达到消除突发错误的目的。 相对矩阵交织,卷积交织可以连续工作,无须将编码后的码字序列分 组,且比矩阵序列更加经济高效。卷积交织器的原理可以如图3所示。 编码后的码字序列在切换开关的左右下一次进入B个支路,周而复 始。每个支路的延迟存储器的大小依次以M的倍数增加。
交织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数据帧,该数据帧经过离散傅 立叶变换(DFT),优选为快速傅立叶变换(FFT)被调制成OFDM 信号帧,进行传输。
在如图1(b)所示的信号接收端,首先对接收到的OFDM信号帧 进行解调,该解调步骤包括载波同步、定时同步、信道估计和信道均 衡等。解调器输出解调后的OFDM信号帧,该OFDM信号帧中包括 解调后的未解交织的QAM符号的I路和Q路分量幅度相关信息,解 调后的OFMD信号帧中还包括子信道估计值等解码过程中所需要的 参量。
接着,基于所述解调后的QAM符号的I路和Q路分量幅度相关 信息进行解码。在现有技术中,该解码过程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实 现:
实施方式一:根据硬判决数据进行解交织。具体地,对解调器输出 的每个QAM信号进行星座解映射,得到硬判决数据,然后进行解交织 和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解码。这种方法的实现复杂度较低,且 所需的交织器容量也较小。以64QAM为例,每个QAM符号的硬判决 输出6bit数据。假设,解交织器所需的存储器容量为其中, k为硬判决输出数据的比特位个数,B为交织宽度(支路),M·B为交织 深度,则此种实施方式对存储器的占用为但是,多载波系统 中各子信道的频响不同,而此种实施方式并未对信道信息加以利用,其 精确度相对较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鼎多媒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泰鼎多媒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84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802.1x认证系统的权限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