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状管腔内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7610.3 | 申请日: | 2008-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9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常春;李建军;唐智荣;谢志永;李雨;罗七一;王成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90 | 分类号: | A61F2/90;A61F2/06;A61F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 泳;逯长明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状 管腔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腔内支架,特别是涉及一种网状管腔内支架。
背景技术
介入治疗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也就是在医学 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 部治疗。由于介入疗法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近年 来介入技术不断普及和发展。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越来 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该方法主要在病变血 管处植入一个可扩张的支架完成的,支架是由连接杆连接多个支撑单元环组 成的筒形网孔支架,支撑单元环又由多个波形结构的波形杆相连而成。植入 支架之后,支架展开撑开狭窄血管,达到治疗的目的。
虽然PCI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像任何其他治疗方法是一样,也有其 局限性。一部分PCI病人手术一段时间后,原扩张血管部位会再次发生狭窄, 即发生再狭窄。根据国际临床观察报告,单纯PCI术后再狭窄率平均达到30% 左右,再狭窄的发生一般认为与扩张后病变处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动脉重塑、 有关,特别是与支架网孔大小有关。
支架要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植入管腔内,因此,其结构要充分考虑柔 顺性,以使支架具有通过复杂弯曲病变区的能力。当前,市场上的支架一般 采用较长的连接杆连接支撑单元环,使用较长的连接杆会使支架相邻的支撑 单元环之间的间距较大,使支架网孔增大。在临床使用中,较大网孔的支架 在展开后,病变区的斑块就会很容易透过网孔,并在支架形成的筒内生长, 造成支架内空间狭窄,影响管腔内血液流通,发生再狭窄。
因此,现有技术提供的支架网孔较大成为影响医疗效果的一个不利因素。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小网孔的 网状管腔内支架。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状管腔内支架,该支架包括 多个支撑单元环和连接杆;所述支撑单元环由具有多个波形结构的波形杆组 成;所述连接杆连接相邻支撑单元环形成筒形网状管腔内支架,其特征在于, 支撑单元环轴向长度小于1.36mm,相邻支撑单元环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 所述连接杆中,与支架轴向两端支撑单元环相连的连接杆为n形连接杆,其 它连接杆为块形实体杆和/或短曲杆;所述位于不同支撑单元环之间的连接杆 轴向交错分布。
优选地,支撑单元环轴向长度在0.65~1.03mm之间。
优选地,相邻支撑单元环之间的距离在0.1~0.44mm之间。
优选地,在轴向方向上,波形杆的波峰与相邻波形杆的波谷相对应;所 述连接杆连接相邻支撑单元环形成筒形网状管腔内支架,具体是,所述连接 杆连接相对应的波峰和波谷形成筒形网状管腔内支架。
优选地,在轴向方向上,波形杆的波峰与相邻波形杆波峰和波谷之间的 位置相对应;所述连接杆连接相邻支撑单元环形成筒形网状管腔内支架,具 体是,所述连接杆连接相对应的波峰和相邻波形杆波峰和波谷之间的位置形 成筒形网状管腔内支架。
优选地,在轴向方向上,波形杆的波峰与相邻波形杆的波峰相对应;所 述连接杆连接相邻支撑单元环形成筒形网状管腔内支架,具体是,所述连接 杆连接相对应的波峰形成筒形网状管腔内支架。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中,与支架轴向两端支撑单元环相连的连接杆为n 形连接杆,其它连接杆为块形实体杆和/或短曲杆;所述位于不同支撑单元环 之间的连接杆轴向交错分布。
优选地,所述波形杆的波峰和/或波谷处为加强支撑力的加强环。
优选地,在轴向方向上,波形杆的波峰与相邻波形杆的波谷相对应;所 述连接杆连接相邻支撑单元环形成筒形网状管腔内支架,具体是,所述连接 杆连接相对应的波峰和波谷形成筒形网状管腔内支架;所述波形杆的波峰和/ 或波谷处为加强支撑力的加强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网状管腔内支架的支撑单元环轴向长度小 于1.36mm,相邻支撑单元环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使支架中支撑单元环 布置的比较密,支架网孔比较小,防止病变区斑块透过网孔生长,降低再狭 窄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76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ACL在筛选防治肥胖相关代谢紊乱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 下一篇:电疗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