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缆冷封包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6129.2 | 申请日: | 200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1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蒋成刚;王予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14 | 分类号: | H02G1/14;H02G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封包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线路封包工艺,尤其涉及电缆的冷封包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信息量的日益扩大,对通信、信号线路及接头的密封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全路通信信号线路上使用的充气和非充气电缆及接头普遍存在着漏气和渗水问题,特别是充气电缆的漏气问题一直令各个维护单位感到头痛,是很棘手的问题。
目前电缆接续和补漏的密封方式主要有:铅封焊、环氧树脂绕包、安装接头盒和使用热可缩材料等。
安装接头盒工艺需要专业的技术培训,并具有相当的熟练程度方可操作,由于该工艺采用了许多有色金属和塑料,随着有色金属及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成本越来越高,同时接头盒的体积较大,如果电缆较多安装绝缘节的空间有限的话,就无法放置。
铝封焊同样需要专业的技术培训,并具有相当的熟练程度方可操作,且该工艺也采用了许多有色金属,随着有色金属价格的不断攀升成本越来越高,并且操作时需动用明火,造成许多安全隐患。
环氧树脂绕包的工艺密封的可靠性较差,材料的老化周期短,需要经常更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使用热可缩材料在操作时需动用明火,因而造成许多安全隐患,同时机械强度较低。
总体而言,上述方法均存在着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工作效率差,成本高等弊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全新的电缆冷封包工艺,该工艺即不需要喷灯,也不需要专业培训就能简单完成,密封效果好,并且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电缆冷封包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1.护层开剥,露出金属护套;
2.金属护套及外护套打毛;
3.在金属护套开剥口上缠绕绝缘复合带;
4.在外护套及步骤3缠绕的绝缘复合带上再度缠绕绝缘复合带;
5.在步骤4缠绕的绝缘复合带外缠绕绝缘带,如PVC自粘带;
6.在绝缘带外缠绕铠装带。
该工艺的创新点在于步骤3-6,通过绝缘复合带、绝缘带及铠装带的配合应用,不仅简化了操作步骤,包覆体积小,而且获得了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了明火的使用,提高了安全性,机械强度良好,获得了理想的包覆密封效果。
较佳的,上述步骤3及4中,分别缠绕绝缘复合带2-6层。缠绕方式按部分重叠连续缠绕,且拉紧绝缘复合带的方式进行。以重叠1/2,且拉紧程度以绝缘复合带宽度变成原来的1/3为佳,目的是获得良好的密封效果。
较佳的,上述步骤4中,绝缘复合带的缠绕范围为两侧分别超过金属护套开剥边缘50-70mm,最佳为50mm。
较佳的,上述步骤5中,缠绕绝缘带2-6层,较佳为2-3层。缠绕方式按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缠绕。绝缘带的作用是收紧绝缘复合带及隔离铠装带。
较佳的,上述步骤6中,缠绕铠装带2-6层,较佳为2-3层。缠绕方式按部分重叠连续缠绕的方式进行缠绕。缠绕时应用力拉紧铠装带,缠绕范围应略超绝缘带二侧,如两侧各超30-50mm,优选30mm。
上述步骤6中的铠装带经浸水处理。
以上述电缆冷封包工艺为基础,在电缆冷包绝缘节时,在上述步骤2后步骤3前还包括下述步骤:
a1)制作金属护套断口;
b1)铜带连接金属护套与钢带;
c1)铜带接地线,并引出地线;
d1)在金属护套断口两侧缠绕绝缘复合带,并在绝缘复合带外固定绝缘套管;
e1)在绝缘套管外再缠绕绝缘复合带。
上述步骤a1-c1均为常规电缆绝缘节制作的工艺步骤,采用常规条件完成即可。
步骤d1、e1中,缠绕绝缘复合带的方式按前述方法进行。
同样,以上述电缆冷封包工艺为基础,在电缆冷包补漏时,在上述步骤2后步骤3前还包括下述步骤:
a2)将钢带和铝护套焊通;
b2)在漏气点缠绕绝缘复合带。
上述步骤b2中,缠绕绝缘复合带的方式按前述方法进行。
本发明中,绝缘复合带即为密封带,可起到绝缘和密封作用,市场上可起绝缘和密封作用的密封带均适用于本专利。符合下列技术性能的绝缘复合带绝缘密封效果更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61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电解槽的柔性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 下一篇:无缸电磁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