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化超等长阻力训练及诊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3771.5 | 申请日: | 2008-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3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宇;肖毅;黄灵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体育学院 |
主分类号: | A63B69/00 | 分类号: | A63B69/00;A63B21/072;A63B24/00;A61B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438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化 超等 阻力 训练 诊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运动技术器械领域,涉及肌力与爆发力训练及诊断系统。
背景技术
肌力与爆发力是近代竞技运动决定胜负的关键,没有过人的肌力与爆发力 几乎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竞技运动中生存。在许多竞争极为剧烈的竞技运动上, 要能争取一席之地,肌力与爆发力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性体能要素,也是教练、 运动员急欲寻求突破与发展的训练课题,因此,为了有效提升运动表现,教练 与无数的运动科学家无不致力于寻求有效提升肌力与爆发力的训练方法,同时 也建构了许多肌力与爆发力的训练理论。
重量训练(weight training,WT)就是长久以来用来训练肌肉力量的主要 手段,也被认为是提升最大肌力的有效方法。然而,诸多研究显示,重量训练 虽可有效增进肌肉力量,但却不足以改善动态运动表现(Fry & Kraemar,1991), 甚至会对动作速度产生制约作用(Bloomfield et al,1990),进而限制了爆发 力的发展。
现代竞技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是更高、更快、更远,根据运动学原理,这些 目标都是由速度所决定的,而依据动量定理,速度又是由力的冲量决定的。传 统的重量训练虽仍扮演着增进肌力的重要角色,但似乎无法满足现代高度追求 速度与爆发力的竞技需求。体育运动中,将肌肉的功率称作爆发力,爆发力是 力量与速度的函数,因此,为了提升竞技运动表现,符合大多数动态运动表现 的需求,除了最大肌力的训练外,必须考虑速度方面的训练,方能达到提升爆 发力与竞技表现的目的。
为了适应大多数动态的运动表现,使训练更逼近实际的竞赛状态,后来又 发展出超等长训练(plyometrics training,PT),作为提升动作速度与爆发力 的手段。超等长训练是一种预先牵拉肌肉(prestretch),使肌肉成离心收缩被 动拉长,迫使最终的向心收缩阶段能产生更强而有力收缩的一种爆发力训练方 式(Kritpet,1989)。这种训练型态的优势表现在充分利用肌肉弹性能(elastic energy)与激发肌肉的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特性上(Schmidtbleicher, 1992),其训练目的在于连结动作力量与动作速度,以产生瞬发性反射作用 (explosive-reaction)的动作型态,它经常被用来指跳深训练(depth jump), 也可含盖任何利用肌肉牵张反射特性,以产生瞬发性反射动作的训练型态(Chu and Plummer,1984)。这种训练方式主要在于结合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以求增 加爆发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产生最大的力量的总和。近年来,超 等长训练广受运动教练的欢迎,并将这种训练方式结合了运动技术训练,广泛 地应用于现代运动训练课程中,并获得很好的训练效果(Komi,2003)。在一些 需要强大爆发力的运动项目,例如篮球、排球、短距离竞速赛跑、跳跃运动、 投掷运动和体操等,超等长训练也被认为是必要的训练手段。蔡丰任、刘宇 (1998)曾以控速增量及控量增速的深跳训练为手段,实施每周两次共为期八 周的超等长训练负荷定量控制方式,结果显示:两实验组的垂直跳分别进步了7 公分及7.8公分,动作速度进步了10.26%及10.52%,爆发力进步了10.72%及 10.23%,但以Squat Jump为测验手段的动态最大肌力值却未显着改变,而且, 所造成的爆发力提升之效果,是因此训练方式提升了动作速度而非动作力量。 这个研究说明了超等长训练在增进爆发力与动作速度上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 最大肌力的发展有其限制。该研究也建议:超等长训练若能结合重量训练应可 更全面性地发展爆发力。Adams et al(1992)的研究,比较六周的传统蹲举重 量训练、超等长训练、蹲举重量训练结合超等长训练,三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对 爆发力发展的影响即显示:结合重量训练与超等长训练比起单独进行重量训练 或超等长训练的方式,更可有效增进爆发力与垂直跳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体育学院,未经上海体育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37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VC聚合釜防粘釜剂的喷涂方法
- 下一篇:口服用跌打损伤治疗药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