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清洗用的水枪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3175.7 | 申请日: | 2008-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7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项敏;夏正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 |
主分类号: | B60S3/04 | 分类号: | B60S3/04;B05B9/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清洗 水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清洗和清洁装置,特别是一种汽车清洗用的水枪。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对于汽车车体的清洁工作也是汽车拥有者必需的工作。现有的汽车清洗方式多采用了机械化的水洗方式,除了在专门的水洗装置中清洗外,另一种较为普及的水洗装置就是水枪。
如中国发明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可调式节能水枪(授权公告号:CN2089314Y),它由圆锥体芯棒、调水器、联接体、开关、枪体构成。联接体与枪体之间、调水器与联接体之间均通过螺纹联接方式相联,芯棒装在联接体的内孔和调水器的内腔中,芯棒内设计有内腔,腔壁上设计有进水孔,调水器前端面上设计有喷水孔。芯棒前端上设计有调节喷水的分水撞块,枪体内有水通道,枪体上有进水嘴。因此,可方便灵活地使用本可调水枪冲洗车辆、地板、楼堂馆所、浇花以及用于建筑行业。
但是,上述现有的水枪的水流喷射都是直流喷出的方式,当用于清洁车体污垢的时候,这种直流喷水的方式只能通过加强水流的方式来实现彻底清除污垢,这样又会对水枪的性能有进一步的要求,且更容易耗费能源,因此,不太实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清洗用的水枪,主要解决现有的水枪的水流喷射都是直流喷出的方式的技术问题,有利于清除车体上的顽固污垢,提高汽车清洗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清洗用的水枪,它包括接水管,与接水管连接的由握持部和增压泵构成的腔体,以及腔体顶端的喷头;其特征在于该喷头包括一管状壳体,该壳体中有一转筒,该转筒外缘具有呈螺旋上升形状的槽体,该槽体的上端开口位于转筒顶端,槽体的下端开口位于转筒底端;该转筒穿设于一转轴上,且该转轴下端活动连接于一壳座上,该壳座也是筒体结构,壳座上端与壳体下端连接,且壳座内腔上端与槽体下端开口连通。
所述的汽车清洗用的水枪,其特征在于:该壳座内腔为上窄下宽的结构。
所述的汽车清洗用的水枪,其特征在于:该槽体的下端开口的口径大于槽体的宽度。
所述的汽车清洗用的水枪,其特征在于:该槽体的上端开口的口径小于槽体的宽度。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睡起水枪的喷头能产生螺旋水流,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去除车体上具有的污垢,而且无需其它驱动装置,节省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接水管;
21—握持部;
22—增压泵;
3—喷头;
31—管状壳体;
32—转筒;
321—槽体;
33—转轴;
34—壳座。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它是本发明一种汽车清洗用的水枪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包括接水管1,与接水管1连接的由握持部21和增压泵22构成的腔体,以及腔体顶端的喷头3。
该喷头3包括一管状壳体31,该壳体31中有一转筒32,该转筒32外缘具有呈螺旋上升形状的槽体321,该槽体321的上端开口位于转筒32顶端,槽体321的下端开口位于转筒32底端;该转筒32穿设于一转轴33上,且该转轴33下端活动连接于一壳座34上,该壳座34也是筒体结构,壳座34上端与壳体31下端连接,且壳座34内腔上端与槽体321下端开口连通。
使用时,喷头的水流从壳座34的内腔进入转筒32的槽体321内并螺旋上升并从槽体321上端开口喷出,同时,该转筒32在螺旋水流的带动下围绕转轴33转动,这样就形成了螺旋上升的水流,通过螺旋水流就可以很有效的对车体上的顽固污垢进行清洗了。
另外,该喷头3的槽体321的下端开口的口径最好大于槽体321的宽度,该槽体321的上端开口的口径小于槽体321的宽度,且该壳座34内腔为上窄下宽的结构。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螺旋形水流的喷射强度。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未经上海市闵行中学;项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31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