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管桩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7259.X | 申请日: | 200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9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韦泽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三和管桩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06 |
代理公司: | 江门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海文 |
地址: | 528414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制品,特别是一种含有锅炉炉渣粉的混凝土管桩。
背景技术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是近年来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的一种新型桩基材料,其具有混凝土强度高(不低于C60等级)、承载力大、施工快捷方便、环境污染小、成桩质量可靠、综合技术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在全国沿海省市得到很大的推广使用。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底,全国有管桩生产企业280多家,年生产管桩1.6亿米,年产值达200亿元,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上管桩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现阶段的管桩通常使用磨细砂为掺合料以提高强度,且管桩的生产需采用蒸养蒸压工艺进行养护,这就需要锅炉提供足够的蒸汽进行养护,而锅炉燃烧必然会产生炉渣废料。炉渣是一种活性较低,且被利用较低的废渣材料,因此到目前为止其使用量小,利用率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排量大、占地多、污染环境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管桩,该混凝土管桩是用炉渣代替一定量的水泥,以大量消耗炉渣,减少炉渣的存放用地,降低环境污染,节约水泥,降低混凝土管桩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凝土管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混凝土浇注而成,其中每立方混凝土中包含有420~450kg胶凝材料,所述胶凝材料为水泥和磨细的锅炉炉渣粉,且锅炉炉渣粉占胶凝材料总重量的20~30%,烧失量小于4%。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磨细后炉渣粉的比表面积大于350m2/kg。
本发明将水泥和磨细的锅炉炉渣粉混合组成胶凝材料后再与其它混凝土辅料搅拌成每立方含有420~450kg胶凝材料的混凝土,其它混凝土辅料可按常规的配比添加,如砂率(即砂和砂与石子总量的比例)可采用30~38%,水胶比(水与胶凝材料的比例)可采用0.28~0.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用炉渣代替一定量的水泥,以大量消耗炉渣,减少炉渣的存放用地,降低环境污染,节约水泥,降低混凝土管桩的生产成本;并且炉渣中富含的铁铝组分有利于提高管桩的早期强度,而炉渣中的大量二氧化硅组分可使管桩后期强度增长较多,因而有利于提高管桩的质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烧失量为3%的炉渣粉85kg、水泥335kg混合组成胶凝材料,将其与其它混凝土辅料搅拌成每立方含有420kg胶凝材料的混凝土,通过离心成型,再蒸养6小时,得到早期强度达60MPa以上的混凝土管桩,然后蒸压养护8小时,使其蒸压强度大于90MPa以上,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混凝土管桩。
实施例2
取烧失量为2%的炉渣粉110kg、水泥330kg混合组成胶凝材料,将其与其它混凝土辅料搅拌成每立方含有440kg胶凝材料的混凝土,通过离心成型,再蒸养6小时,得到早期强度达60MPa以上的混凝土管桩,然后蒸压养护8小时,使其蒸压强度大于90MPa以上,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混凝土管桩。
实施例3
取烧失量为1%的炉渣粉135kg、水泥315kg混合组成胶凝材料,将其与其它混凝土辅料搅拌成每立方含有450kg胶凝材料的混凝土,通过离心成型,再蒸养6小时,得到早期强度达60MPa以上的混凝土管桩,然后蒸压养护8小时,使其蒸压强度大于90MPa以上,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混凝土管桩。
实施例4
取烧失量为4%的炉渣粉86kg、水泥344kg混合组成胶凝材料,将其与其它混凝土辅料搅拌成每立方含有430kg胶凝材料的混凝土,通过离心成型,再蒸养6小时,得到早期强度达60MPa以上的混凝土管桩,然后蒸压养护8小时,使其蒸压强度大于90MPa以上,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混凝土管桩。
实验证明,上述混凝土管桩成品的抗压强度大于90MPa,采用混凝土的渗透性电量法测量的电通量小于1000库仑,氯离子扩散系数小于3.0×10-8cm2/s,抗硫酸盐侵蚀次数达到30次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三和管桩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三和管桩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72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