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非接触IC卡的防伪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6517.2 | 申请日: | 2008-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7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唐跃文;龙冬阳;樊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跃文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9/30;G06K19/073;G06K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宣国华 |
地址: | 510600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接触 ic 防伪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非接触IC卡作为防伪标识信息载体的防伪方法,本发明还涉及该防伪方法的一次性防伪标识体的制作过程、密钥组合过程、数字签名过程和真伪识别过程。
背景技术
应用于商品、证件、车牌等防伪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很多,市场上主要采用激光防伪、数码防伪等,但现行防伪技术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商品载体、包装体及其生产工艺不管多么复杂,在如今的制造技术下,造假者都能很快仿制出来或重用商品载体、包装体;
2、商品防伪标识同样容易被造假团伙仿制和重用;
3、不能识别商家以次充好;
4、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能识别商品真伪或真伪识别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5、商品防伪的控制权由防伪商家主控,存在着少数防伪商家或泄密者防伪制伪现象;
6、商品真伪识别靠人的感官经验或简陋的工具,识别繁琐,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商品真伪模糊不清;
7、商品真伪识别需要各种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持,给商品厂家和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防伪成本和效果也备受质疑,如信息网络防伪技术、数码(电码)防伪技术等;
近年来应用高新技术成果也提出过新的防伪技术,如射频识别技术,密码防伪技术,智能卡防伪技术等,由于没有解决商品信息的复制、重放、克隆的识别技术和不同非接触IC卡防伪系统彼此不能兼容导致使用成本过高以及识别复杂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非接触IC卡在各行各业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的今天,但在防伪领域却没有得到应用。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国家发明专利《密码防伪系统及其加密和识别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0410051039.2)较好地解决了非接触IC卡在防伪领域的应用问题。但是该发明专利中的技术方案存在着如下不足:
1、在国家发明专利《密码防伪系统及其加密和识别方法》中,其公钥函数库中公钥的个数为m个,由于要保证足够多的防伪对象生产者使用,m一般都比较大,至少100以上。所以原发明中,占用的设备资源比较多,如在防伪识别器中至少就要占用1024*m比特容量空间,防伪识别器尺寸相对较大,成本也较高,可携带性差。
2、在国家发明专利《密码防伪系统及其加密和识别方法》中,其公钥函数库中公钥的个数为m个,在组合公钥时随机地取r个公钥构成防伪对象生产者的公钥组及相应的私钥组,r的取值不能太大,就是取3,用其组合的公钥组和私钥组进行加解密时,其速度也比较慢。
3、在国家发明专利《密码防伪系统及其加密和识别方法》中,其密钥组合数还是相对比较小,只有Cmr个,如果其中m,r取大了,密钥就会占用太多容量用于存储,导致成本过高和防伪识别器尺寸偏大;同时大大延缓了加解密的速度,影响识别商品真伪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非接触IC卡为防伪标识信息载体的,能识别各种商品、各类证件、银行卡、车牌等真伪和上述所列假冒伪劣行为及解决发明专利《密码防伪系统及其加密和识别方法》中存在的不足的防伪方法,本发明的防伪方法主要包括一次性防伪标识体的制作、密钥组合、数字签名和真伪识别四个过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步骤实现:
一、制作防伪标识体
此发明的防伪方法是以非接触IC卡做为防伪标识信息的载体,防伪标识体是非接触IC卡与防伪对象构成的一个整体。首先,根据防伪对象的需要,把非接触IC卡制作成适应于防伪对象的形状和大小,然后,把非接触IC卡与防伪对象融为一体,一当非接触IC卡离开防伪对象,将被物理的或技术的方法损坏非接触IC卡,使得非接触IC卡内的数字签名不能再被读取和利用,防止非接触IC卡重用。
二、密钥组合过程
选取一个保密强度高的数字签名方法,选取U1,U2,…,Ur作为r个种子公钥,选取一个r元代数函数f及r个公钥组合参数c1,c2,…,cr;ci∈{0,1},i=1,…,r。
1、计算公钥s:s=f(c1U1,c2U2,…,crUr)。
2、计算私钥t:根据选取的数字签名方法,求得私钥t。
上述的公钥s、私钥t称为公私密钥对(s,t)。
三、数字签名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跃文,未经唐跃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65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从高银铋合金中制备铋和富集银的方法
- 下一篇:双头螺柱装配器